中國銀行業巨額壞賬將被清算
【大紀元10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綜合報道)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官員13日表示國民高儲蓄率是支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中國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10日聯合下發的追究造成國有商業銀行2萬億壞賬的責任人的通知顯示,中國人的11萬億銀行存款受壞賬影響已近貶值3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13日透露,中國的居民儲蓄在去年已有11萬億元,國民儲蓄率已達到40%,是全世界是最高的。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吸收了65%的居民儲蓄,承擔著全社會80%的支付結算服務,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56%,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資金供應者。在全部銀行業資産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約占60%。
* 2萬億不良資産 國人討說法
2萬億不良資産可以說是個天文數字,中山大學校刊文章認爲,從理論上講老百姓的錢已經貶值30%,應該說到了危險的臨界點。但受目前通貨緊縮的影響,市場上現金流量較少, 好錢壞錢都「呆」在銀行裏沒有擠兌,危機在潛伏中。如何千方百計盤活金融不良資産, 已成爲當前中國金融界的頭等大事。
即使按照巴塞爾協定規定的國際通行的銀行充足資本率8% 的比例計算,中國的銀行自有資金也就8000億元上下,何況目前中國還沒有達到8%的水平。
2萬億元中國金融不良資産,是個什麽概念?簡單地說,中國的百姓平均每存入10元就有3元可能被銀行虧掉,中國金融機構平均每貸出10元就肯定有2元收不回來。這裏還不包括計算利息。
爲了剝離剝離資産,中國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買單。中新網的一篇文章說,這個單不能白買,對於造成鉅額不良資産的責任人,必須徹底清查,嚴肅處理,給國家一個交代,給國人一個說法。
文章說,其實,我們目前對於不良貸款責任人的處理,並不缺少制度、辦法以及法律。關鍵在於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實下去,一次次「下不爲例」,已經縱容了一些握有權力的人亂用權力的膽子越來越大,使權力基本上失去了約束和監督。
文章認爲,對於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責任人的追究,只下發《通知》還不夠,必須有司法、檢查部門跟進;同時,要根據造成不良貸款的額度大小曝光,不能只是「選擇典型案例,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站予以公佈,接受社會監督」;第三,建議以兩家進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爲重點,切實追究造成2787億元不良貸款責任人的責任。
文章希望這是國家最後一次爲國有商業銀行買單。必須查清造成不良貸款的原因,嚴厲處置責任人,並公佈於衆,給國家一個交代,給國人一個交代。
* 不良資産 一本糊塗帳
一位曾長期在金融監管一線工作的稽核股長在人民網發表長篇文章,認爲中國的銀行風險是體制性、歷史性的。決策風險可以說是最大的風險,決策時左時右,時而急躁冒進,時而保守僵化,失誤有目共睹。
國家從99年至2000年先後剝離了四大不良貸款1.4萬億元,然而到2001年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産又積累到1.8萬億元,達到占全部貸款26.6%的高水準,大大超過了四大商業銀行的自有資金。
文章認爲,不良資産的確切數位始終是一本糊塗帳,想弄清難而又難。數位在中國成爲玩弄於股掌的橡皮泥,要圓則圓,要癟就癟。從各商業銀行匯總而來的不良貸款資料含有很大水份。上級銀行對下級支行規定不良貸款上報限額,下死命令不得突破。不良貸款矛盾累積後,銀行又不敢暴露,紛紛調整科目瞞報少報不良貸款。
在數位上做文章也是輕而易舉。例如一些小規模的縣支行,近年多採用發放幾百萬上千萬的大專案,不良占比一下子就降到5%以下。人還是那些人,業務還是老做法,市場環境還是老環境。有人說:降比還不容易?大筆投放新增貸款唄。
* 剝離不良資産 被指治表不治本
人行周小川行長在《轉軌中的風險應對》一書中談到,不良貸款剝離如果不考慮最終兜底問題,就好比是將灰塵掃進地毯下面。用利潤打消壞帳則如同用一層層的新地毯反復蓋住灰塵而已。
據新浪財經的文章介紹:「2002年底,工商銀行拿出接近86%的經營利潤,沖銷歷史各項財務貸款損失,建設銀行用於88%的經營利潤填補過去呆壞帳,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同樣用不低於80%的比例銷減不良貸款。」
如此化解不良資産風險,不僅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成爲一些人逃避責任的避風港。一聽要剝離不良資産,有人就趕快將自己審批有問題的責任貸款剝離出去,優先剝離自己房地産和三産投資失誤的款項。
文章認爲,不從決策機制上檢討風險的根源,銀行管理水平就不會有真的提高,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管理者不自責不自警,瞎指揮,不悔過不受罰,銀行業交再多的學費也不能變聰明。
*「剝離」「上市」 專家質疑圈錢
10月11日經濟觀察報報導,重慶市商業銀行12.5億不良資産成功剝離的消息。該行行長汪崇義興奮地說,離上市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據當地媒體報道,今年8月20日,重慶市政府對重慶商行不良資産置換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決定將該市沙坪壩區的一塊土地交由市地産集團儲備,再以地作爲抵押,由渝富公司向重慶商行貸款12.5億元收購其等額壞賬。渝富公司將於2009年底前還清這筆貸款。這樣,重慶商行的不良資産率由此前的22%下降一半,達到11%。
重慶市商行這種消化不良資産的模式被稱爲威海模式。所謂威海模式是由政府指定承貸單位,向威海市商業銀行貸款8億元,再用這8億元倒回來收購該行的不良資産,貸款利息由政府按季支付,本金則由該行逐年回購核銷。威海模式被奉爲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産的借鑒模式。
中國金融家網站的一篇文章認爲,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産後以優質股面目上市的行爲有「圈錢」之嫌。正是這種爲了上市而成立的集團公司才給後來的股份公司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因爲,股份公司的控制權在集團,而集團擁有大量的不良資産,那這些不上市的不良資産不是說已經消化掉了,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轉移給集團公司而已。這正是當初許多國有企業上市後,屢屢被大股東侵佔資金、剝奪利益的背後動因。
國有銀行會避免這一令人難堪的局面嗎?如果不能,國有銀行上市就不免有「圈錢」之嫌。
*消化不良資産目的吸引外資
經濟觀察報報導,重慶市政府幫助重慶商業銀行吸納了7.5億人民幣的民間資本。而今明兩年的任務,重慶商行要完成5000萬美元的境外戰略投資,使其資本金就可達到19億元左右。
報導說,政府幫助商行消化不良資産的目地,是使該行能夠具備吸引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能力。
據稱境外多家銀行表示有參股意向。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