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美好的,動人的音樂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一些膾炙人口的音樂往往是人們工作生活學習中的伴侶,音樂有如此的奇妙的作用,殊不知它與陶瓷還有很深的緣份呢?
千百年來古人用「聲如磬」來形容陶瓷的特殊音色,「磬」是古代玉石製的樂器。可見陶瓷的聲音是何等優雅了。如果要追溯陶瓷與音樂的歷史,那麼最早我們可以從原始社會談起,在原始社會,音樂舞蹈已是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音樂與樂器往往緊密相連。因為處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除了石哨和骨笛等以外就是陶哨了。在67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兩個陶製的口哨(或稱作陶塤),保存完整,形狀大小相同,全用細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形如橄欖,兩端尖面長,中徑略作圓形,上下貫穿一孔,吹起來吱吱有聲。陶哨的出現引起音樂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因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最早的樂器之一。但是該陶哨只有一孔,只能發兩個音。以後在山西萬榮縣荊村又出土了二音孔陶哨,比半坡陶哨有了進步,它能吹出三個音了。到了殷代出現的五音孔陶哨,已能吹出整個七聲音階,到了漢代已出現了六音孔陶哨。從此,在遙遠的古代,陶口哨與音樂也結成了難分的姻緣。
真正的瓷器出現以後,除了用於生活陳設瓷外,瓷器被人們發現了它還有新的妙用–用作樂器。《樂府雜錄》中記述的一個故事證實了這個問題。說是到了唐代大中年間,有一個大興縣丞,名叫郭道源,善長音樂,特別善於辨聽各種不同大小規格的瓷甌所敲擊的聲音,組成完整的瓷甌琴(瓷甌,相對於現在的茶杯),而奏成動聽的音樂。他常常當眾表演,選取十二個越窯或邢窯出產的瓷甌,用筷子敲擊,能成各種曲調,風格清新,令人回味。擊甌的風氣,在唐代非常盛行。當時還有一個馬處士精於此道,他常取八到十二個瓷甌置於桌上,用筷子敲擊,此人的音樂修養比那個大興縣丞要高,他還會調準甌瓷的音准,即根據瓷甌的發音,在甌中加水,以水的多少來調音的高低。甚至半音音階也能調得出來,音域很廣,表現力很強,可以奏出許多悅耳動聽的曲調,這也許是現代「碗琴」的鼻祖。
陶瓷用作樂器還可以發揮它器型花面的優勢,別有風味的碗琴可以選用富有濃厚的中國民間風味的青花瓷或其它瓷器,大大小小的各式器型的瓷器排列,猶如音樂中變化萬千的長短節奏。如果在晚會上進行碗琴獨奏,「陶瓷器型」還能幫忙打節奏,如利用大大小小的圓盤、瓷匙有節奏地作打擊樂伴奏,稀奇而新鮮,豐富了音樂的節奏感。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