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南沙宏圖 上下異心成發展瓶頸
【大紀元1月30日訊】亞洲時報陳嘉莉1月30日報導, 在廣州市政府眼中,整片大南沙土地是一塊大肥肉,既可興港口物流,也可辦工商業務,亦可搞高新科技;廣州市政府有意將大南沙發展為其管轄下的一個經濟後勤支援,為廣州市日後的擴大發展鋪路。
可是,該區的下級地方政府似乎不太情願作廣州市的一隻棋子,不甘心白白地讓廣州市政府在自家地頭上撈好處而沒有自己的份兒,結果造成地方政府在某些發展的問題上與廣州市政府對著幹;另外亦基於一些自身的限制,阻礙了大南沙的發展。
番禺一直鬧“獨立”
2000年,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為廣州提出了“北抑、南拓、東移、西調”的規劃概念,當中又以“南拓”為重點,建議廣州集中力量向南發展,搶佔發展區域經濟的有利地形,在番禺區南部的大南沙一帶,建立一個珠三角新核心區。
番禺、花都、增城和從化原為縣級市,並由廣州市政府代管;為了有利發展,廣州市於1998年提出將它們逐步改為廣州市市轄區;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國務院於 2000年5月正式批復,同意番禺和花都撤市設區,廣州市在擴市後的城區範圍增加了兩倍有多,廣州城區也由沿江城市變為沿海、跨江城市。
在討論四個縣級市撤市設區的過程中,只有番禺市對廣州的擴市計劃持反對態度。一直以來,南海市、番禺市、順德市被認為是珠三角發展最快、最富裕的地區,番禺市有感自從被廣州市代管後,經濟發展大受掣肘,明顯跟不上南海和順德兩市的經濟步伐,故一直鬧“獨立”,要求升格擺脫廣州市,更遑論要併入廣州市的版圖。
番禺市對於入併一事的不情願,是可以理解的。縣級市和市轄區的分別,在於縣級市政府有較大的自主權,可自行決定市內的土地規劃和稅收等事宜,而市轄區政府則沒有這樣的權力。不過,對於番禺市的尋常百姓而言,併入廣州作其市轄區是一樁好事,因為入併後,所有來往廣州和番禺的公共交通工具和連接兩地的電話服務,一律當市內收費計算,收費會較便宜。
不過,其後由於番禺市政府抵受不了中央政府的壓力,再加上廣州市政府以鐵路作交換,答應番禺在撤市歸入廣州後,會出資讓廣州地鐵三號線直達番禺市橋,另一方面又向番禺作了行政級別升格,將番禺升格半級為副地級,並容許其保留原有經濟管理和財政體制,番禺才轉變態度。
原本看管大南沙的,是番禺市政府,但在撤市設區後,番禺市政府只得將這塊人們眼中的肥肉拱手相讓予廣州市政府;於是,如何在廣州市政府全面揮軍南下之前盡量多刮好處,成為了當時番禺市政府和鎮政府的當務之急,結果便種下了今日樓宇空置率高、爛尾情況嚴重的禍根;有部份土地又因為給地方政府預留或硬佔,造成廣州市政府的規劃始終未能落實。
兩條運輸膠帶的物流
一直以來,廣州市政府看好大南沙的地理位置,銳意在大南沙發展港口物流業,但廣州市政府“進駐”當地至今多時,仍未在這方面有什麼實質的工作。據悉廣州市政府其實早已計劃在目前的南沙港碼頭旁邊劃地發展物流港,但計劃尚未浮出水面,當地的地方政府已聞到風聲,於是趕緊發展,希望搶先在廣州市政府發展之前奪回主導權。
由於地方政府的資源有限,不論是人力和財力都不足以將那塊土地打造成一流的物流港與其他地區競爭;為了劃定範圍建物流中心,地方政府在其上作了有限度的發展,在那空間內搭建了兩間鐵皮屋和放置了兩條運輸膠帶;這些建設,與其說是“發展”,倒不如說是用來界定擁有權的“標記”,這稱呼反而來得貼切。
番禺在正式併入廣州前的一段時間,市政府大概已估量到併入的成數極大,於是內部出現了快速批土地的浪潮。儘管國家土地部門有意控制土地批出的數量,但由於市內各地方政府可從土地的批租中獲得巨額的土地出讓金,於是他們便在主權喪失前加快速度賣地套現;再加上地方政府那種靠土地“生財”和“聚財”的觀念濃厚,每逢地方政府需要資金時便賣地,結果導致土地毫無節制地供應。
各地方政府的“優惠措施”,伴隨著廣州市政府的大南沙開發規劃的落實,吸引了大批房地產發展商蜂擁而至,大規模地在區內肆意圈地興建樓房,將整個番禺區內的土地炒作為房地產商口中的華南板塊,而離番禺市橋最遠的南沙鎮,情況最為嚴重。
去年在番禺區內擁有房地產開發資格的公司約有150間,從1998至2001年間,該區的房地產項目達445個,總投資額達120億元人民幣;而在大南沙範圍內,也有若干個面積達一、二百公頃的房地產項目,規模之大,令人咋舌;房地產已被視為區內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畸形發展爛尾收場
雖然番禺區內房地產、樓盤的數目繁多,但當中選址恰當、符合實際需求的卻很少,造成大部份樓宇皆是空置著的。與此同時,由於上級政府已覺察到土地供過於求的問題,近年來已加大力度收回閑置的土地,發展商避免土地被收回,寧願向銀行借貸,也要不斷發展新項目,令本已嚴重的空置率問題持續惡化。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商可謂逼不得已要繼續興建項目,但由於市場尚未成熟和政府配套不足等因素,令發展商的成本不斷增加,使項目進展緩慢,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國內房地產泡沫破裂令房價急降,發展商投資的力度大減,一時之間,“爛尾樓”、“爛尾地”的情況到處可見;南沙鎮、黃閣鎮和魚窩頭鎮的樓房之空置和爛尾情況,令人為之側目,不禁讓人質疑區內的發展潛力,亦使人聯想到目前這些鎮的境況與廣州市政府的規劃是何等格格不入。
這邊廂因“舊政府”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使大量土地淪為沒人居住的樓房,成為廣州市政府發展大南沙的包袱,但另一邊廂,有居民渴望可分配得到土地耕作以改善生活卻不得要領。
在南沙鎮有一名任職白牌車司機的居民向亞洲時報在線記者表示,目前當地每名居民的月薪約為1,000元人民幣,若有農地可耕,整個家庭每月可靠種植香蕉、荔枝等水果而額外獲得約8,000元的收入;作為當地居民,他希望可分配得到多些土地耕作,從而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但他的願望何時能夠實現,卻似乎是遙遙無期,最起碼在目前的大南沙發展藍圖裏,政府並沒有撥出土地供居民耕作。
番禺區在併入廣州市後,一切有關大南沙的發展,都是由廣州市政府負責規劃的,縱使番禺區政府不情願,也得依廣州市政府的大勢而行。廣州市政府為改變大南沙的地貌和提升其地位,已花了不少功夫,例如為一些殘破、空置的樓房“穿衣戴帽”,把它們的外貌粉飾得漂漂亮亮,又更換街巷的舊門牌和修橋以美化市容。
區內各鎮發展不一
大南沙區內的若干個鎮,發展速度不一;在廣州市政府所重點關注的鎮中,即魚窩頭鎮、東涌鎮、黃閣鎮、南沙鎮和萬頃沙鎮,以東涌鎮的發展較為迅速,鎮內有形形式式的商鋪和設施,例如成人用品店、互聯網吧、電視台、百貨公司、安老院和公園,在民房集中的地方不時會聽到由音響組合播放的流行曲。相反,萬頃沙鎮則較為落後,商鋪以一些小賣買為主,放眼處仍是以農田居多,而那個直屬中央政府的珠江農場,萬頃沙鎮政府更是看得到、觸得到卻管不到。
經常接載投資者到萬頃沙鎮視察的譚姓白牌車司機向記者表示,萬頃沙鎮的鎮政府對投資者的態度並不積極,導致萬頃沙鎮的發展相比鄰鎮的為慢。“其他鎮的政府會多搞宣傳對外招商,就算談不攏也會熱情款待投資者,而萬頃沙鎮的政府被動之餘,有投資者來到,連晚飯也沒有請人吃一頓。”
萬頃沙鎮政府對外來投資的不熱衷,可從其如何規劃工業發展略知一二;驟眼看去,萬頃沙鎮內的工業是沒有規劃的,工廠、商鋪和民居混雜在一起。譚先生說:“鎮內的工廠五零四散,像打游擊似的,投資者看中那塊土地,便可在其上發展,鎮政府從不過問,鎮政府沒有想到要好好使用土地,清楚劃分好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
萬頃沙鎮要大規模和有系統地發展工業,事實上也有其客觀條件的限制。據當地居民所說,萬頃沙鎮內大部分的土地皆屬淤泥,要在淤泥地上興建廠房,地基和樁柱要打得加倍深入,建築物才穩固,這樣已耗費不少,增加了建築成本;再加上淤泥的沉降使地面不平,時間久了容易造成地陷的情況。這些環境的限制,大大削弱了外商的投資意欲。
在白牌車司機譚先生眼中,鎮政府對外來投資的態度是影響鎮發展的主要因素;不過,有已到區內投資的商人卻不以為然,認為政府的參與對推動區內發展沒有太大的作用。
投資者喜它不作為
由廣東和香港商人合資、專營紙漿模塑環保制品的康林環保包裝有限公司於1998年進駐南沙鎮,其總經理蔡鋼安在接受亞洲時報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鎮政府對外來投資者的態度,跟廣東省其他地區政府的沒有什麼區別,政策上並未因大南沙是廣州市的發展重點而有不同。他說:“南沙鎮對外商所實施的投資政策沒有什麼特別,既不寬鬆,也不嚴苛,而我們也不太在意和依賴政府給我們的好處,我們只靠自己的努力。”
蔡鋼安說得上是南沙鎮內的首批外商,他之所以選址南沙,是取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我們的客戶主要在美國和日本,故此將廠房興建在沿海地區對運輸較為有利,而南沙鎮位於珠三角的正中心,亦接近香港,這有助降低運輸成本,除了南沙以外,再也沒有比這兒更好的地方。”他表示,即使沒有政府的推動,他也會選擇到南沙投資。
就蔡鋼安而言,政府對區內發展的參與愈少愈好,“政府不干預任何投資者和項目,己是對南沙經濟發展的最好支持,而另外就是必須維持公平的原則,平等看待當地和外來的投資者。”
對於區內目前的發展進程,蔡鋼安認為眼下的情況已比他立足南沙早期有了改善,除了道路得到維修外,亦多了公共交通工具,但整體來說,發展仍是較為緩慢;他預期當地還須經過一段長時間才初具規模,而政府應以實際、實幹的態度去發展南沙,不要只講空話,送出一個又一個未能兌現的承諾。
儘管蔡鋼安多次表明不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最好任由投資者“自由發揮”,但這樣對於其他性質的工業來說,未必同樣適用。亞洲時報在線曾經根據一份廣州工商名冊試圖聯絡落戶南沙的廠商,發現大多數結束了或遷移了。蔡鋼安是少數投產幾年後留下來的,或可以說是少數能欣賞當地政府不作為的投資者。
要將一處落後的地方打造成一個超級港口,先決條件是要具備良好的基礎建設,才能吸引資金流入;這等大型的發展,相信還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成事。
南沙發展三大難題
一直以來,廣州市政府、甚或霍英東這一切的規劃措施,能否為當地的居民帶來福祉?廣州市政府和霍英東之力,又是否足夠如願將大南沙打造成一個超級港口?綜合3篇的分析,不難發現,在整個開發大南沙的計劃中,存在著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關乎行政上的衝突。廣州市政府和霍英東是開發計劃的始俑者,雙方皆積極地在這片土地上投資,原本合兩者的權力和財力,彼此互相配合,理應能把大南沙辦好,但實情卻是兩者各自為政,各自在既定的範圍內推行自己的計劃,兩者的計劃能否互補不足、相輔相成,目前尚未可保證;而另一方面,霍英東與當地的番禺政府之恩怨瓜葛,當中涉及的權責和利益問題,更是多年來還未可釐清。雙方之間的不協調和矛盾,著實會影響到大南沙的發展方向和工程的進度。
第二個問題是關乎大南沙的定位和角色。在廣州市政府的鴻圖裏,大南沙這片土地可同時發展港口物流、高新科技、各種程度的工業、化工、商業、旅遊業和環保地帶;但觀乎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發展的城市裏,卻從沒有一個地區可同時容納多種彼此相互衝突的發展;例如廣州市政府欲在區內搞化工,將來化工的原料定必污染周遭一帶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廣州市政府又如何發展環保地帶和旅遊業?這樣只會造成顧此失彼的情況。再者,廣州市政府將該區的土地用途來個大革新,從新劃分編配,那麼目前有關土地使用的問題,如上文所述大量空置和爛尾樓房的情況又如何處理?要處理這個問題,當中又必定會牽涉到繁複的產權和金錢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關乎當地居民的參與和投入。亞洲時報在線記者曾訪問過一些當地居民,發現他們普遍對大南沙的發展不感興趣,對於廣州市政府如何興奮地在大南沙鋪天蓋地,居民並不感到雀躍。以居民目前每月約1,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看,雖稱不上是富裕,但總算生活無憂;他們都安於現狀,大南沙的開發相反會為他們帶來很多穩憂,例如要面對搬遷、收地的問題。廣州市政府的規劃,跟當地居民的生活根本脫了節。
總括而言,廣州市政府和霍英東要把大南沙發展成未來珠三角的核心,可以肯定的是在過程中必定困難重重,所面對的問題早已超出規劃時的預計,所需的時間也比預期中長;廣州市政府視大南沙為廣州光輝的未來;他只懂得高調地宣佈這片土地將推出的發展和日後的驕人成就,但卻隱瞞和淡化現實中的許多問題,結果帶給了外間不設實際的憧憬。(//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