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華盛頓郵報:台灣浮現新國家認同

【大紀元1月3日訊】(中央社記者林文集華盛頓二日專電)華盛頓郵報今天報導,台灣經歷五十年的自我治理和民主演化,民意出現重大變化,已然浮現新的國家認同,多數人已放棄與中國統一的想法,認為自己是獨立國家的國民,這對中國和美國都構成挑戰。

這篇發自台北的報導描寫了台北一班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國家認同問題的反應。被問到有沒有人是中國人時,同學們發出咯咯的笑聲,互相交換困惑的眼神;被問到有沒有台灣人時,全部都舉起手來喊說:「我」。

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寄望用經濟吸住台灣,但台灣民族主義的興起可能讓中國的期望受挫,同時也強化北京方面用武派的立場;而這對美國總統布希政府也是問題,其政府承諾保衛台灣,但又擔心捲入經台灣刺激而引發的戰爭。

郵報報導,北京、華府和台北的官員都說他們主張維持台灣海峽現狀,問題是台北對現狀的定義不同於其他兩者。儘管中國和美國都警告台灣不要宣佈獨立,台灣人普遍認為台灣已經獨立,可以自由的舉辦公投、制定新憲法及採取其他中國所反對的行動。

華盛頓郵報也舉聯合報十多年來民調的變化,說明一個世代下來,台灣民眾對自己的看法出現的根本變化,也就是多數或者接近多數的住民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偏好自稱台灣人。聯合報十月的民調顯示,百分之六十二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這是一九八九年該報開始問這個問題以來的最高比例;當年只有百分之十六的人自認是台灣人;相對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受訪者,一九八九年有百分之五十二,十月的那次民調則是百分之十九。

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指出若干促成這種轉變的因素:中國的武力威脅反使很多台灣住民漸行漸遠;出生在大陸而對中國有最強烈情感的人漸漸凋零;民主改革讓人民有自由去質疑蔣中正版本的台灣史,民主改革也激發出新生的驕傲。

郵報引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的話說,「隨著台灣變得更民主,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週遭和歷史,台灣文化發展出現爆發性的活力。」

華盛頓郵報報導,台灣文化活力最明顯的現象或許是,當年蔣中正的國民黨禁止在學校使用的閩南話,現在越來越普遍,年輕人用閩南話唱饒舌歌、所有主要政黨的政治人物都用閩南語發表競選演說、大部份的電視劇中也講閩南話。該報舉例,去年作家汪笨湖開始主持談話節目,是台灣第一個要求來賓用閩南語的談話性節目,結果大受歡迎。汪笨湖認為節目成功的原因是他極度強調台灣認同和傾向獨派的立場。

這項報導概述了台灣的歷史,包括清朝割台後為期甚短的創建獨立的台灣民主國的行動、光復後的二二八事件、蔣中正政府遷台形成的新人口結構、其戒嚴統治和對台灣意識的壓制,以及後來的民主運動。

郵報引述五十歲的陳姓計程車司機說,「小時候我知道有鄰居不見了,但我的父母那時候不敢談論白色恐怖。過去十年來去聽競選演說,我才知道國民黨欺騙大家,也才知道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郵報報導,中國政治改變速度之慢,也使台灣漸行漸遠,高雄一黃姓漁民說,「我們為自由奮鬥了這麼多年,不是為了拿來送給北京。」中國經濟吸引了上千億美元的台灣資金,數十萬台灣人至少有部份時間住在大陸,台灣民眾對與大陸經濟整合的感受是複雜的,有時候住在大陸和在那裡做生意反而加強了台灣民眾的分離感。一名要求匿名的工廠經理說,「我在中國賺錢,但我還是台灣人。」

郵報報導,民調顯示大部份的台灣人在能夠以和平達成獨立的情況下會支持獨立,但如果中國和台灣經濟、政治和社會情況相當,多數人也會接受統一。

該報引述國民黨大陸事務高層主管蘇起的話說,台灣民眾內心自認是驕傲的台灣人,痛恨中國的欺嚇;但他們的頭腦知道要避免引發戰爭,因此沒有正式與大陸分離。

郵報報導,對中國和美國來說,問題是台灣的政治人物比較喜歡訴諸選民的心,而這項議題可能會決定三月總統大選的結果。陳水扁總統計劃在總統選舉投票的同時舉辦有關中國飛彈威脅的公投,也要草擬新憲法,北京和華府官員都說這些是挑釁的行動。

郵報報導,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暢銷書作家張大春表示,陳水扁如果做得過火,可能會造成反效果。華盛頓郵報引述張大春的話說,「要建立大中國的人和要台灣獨立的人都是可怕的,這是民族極端主義,這是危險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