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專欄文集

沈良慶:銀樣蠟槍頭的「黨內監督」

【大紀元1月15日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一黨專政、議行合一、高度集權的專制政治體制弊端日益凸顯,權力市場化和權貴私有化所導致腐敗和貧富兩極分化愈演愈烈。整個社會危機四伏、險象環生。民間要求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現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爲目標的憲政轉型,呼聲越來越高漲。中共當局不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還政於民,反而巧立名目強化中央集權,鉗制輿論以愚黔首、打壓異見以彌亂源、文過飾非以自欺欺人。實在蒙蔽不了、壓制不住的時候,才來點似是而非、隔靴搔癢的“新政”,以爲緩兵之計。心有靈犀的國內喉舌自然歡天喜地、彈冠相慶。不明究裏的海外輿論,也跟著異想天開、說三道四,就難免令人啞然:這幫傢夥,也太不瞭解中國國情。爲了推進所謂黨內民主和有效遏制腐敗而制訂的《中囯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即將出臺。衆喉舌已卯足勁吹喇叭、擡轎子。但願海外傳媒不要再浪費有限資源跟著瞎起哄。

據說“條例的制定顯得很低調”。但11月7日新華社報道了起草工作進展順利的消息後,“即引起廣泛關注”。於是,新銳傳媒《南方周末》在12月4日時政版發表了駐京記者采寫的長篇報道《執政黨第一部自我監督條例即將出臺》,鹹“關注”。

該報道以寫英國偵探劇分鏡頭劇本的筆法開篇:“入冬。北京。在古都某個不惹人注目的賓館裏,一個重要的會議正在緊張的籌備之中,衆所矚目的(條例)將在這個會上討論並作出正式決定。”神秘兮兮,“低調”得像是一副陰謀家面孔。這類官樣文章能否引起廣泛關注,我想未必。既然党要領導一切,國民就有權利關注,何況事關黨內民主、黨內監督大局。制定過程不應如此“低調”,應當高調進行公開討論。

報道宣稱:這是中共“建黨82年、執政54年來,第一個全面、系統的自我約束與發展的條例。”結尾卻引用“專家”的高論:“就象小孩要經歷很多過程才能長大,不能因爲它蹣跚、走得不夠堅實,我們就否定這個生命的價值。只要他能站起來往前走,哪怕很小的一步,你也要鼓勵他。”原來如此。這類無恥濫言我們已經聽夠了。一個82歲高齡、統治億萬人民長達54年的老子党,從來都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毛澤東),既沒有外部監督,又沒有自我約束,想搞大躍進就不惜餓死幾千萬人,想搞文化大革命就不惜天下大亂,最後來句小孩學走路難免摔跟頭,就讓別人替它繳了學費,分明是拿老百姓當冤大頭。誰願意讓一個任性妄爲的“小孩”領導國家?遑論一個永遠長不大的老“小孩”。“專家”說話的口氣倒像是殘疾兒童福利院的保育員,就讓他領著這個寶貝疙瘩去新近獲獎的鄧大公子那裏教養好了,免得再騷擾老百姓。

報道宣稱:條例突破了對於中共權力結構的傳統觀念,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權力監督從中央做起。權力可能腐敗,但並不等於必然腐敗,只有絕對權力才絕對腐敗。一個淩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本身就不受任何監督、制約的黨,如何可能有效實現黨內監督、自我約束?倘若執政黨有意發揚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就將公民權利還給老百姓,實行憲政,用黨外民主、黨外監督來推動黨內民主、黨內監督好了。

報道談到“內外兼修”問題:最多也就是“能不能把監督系統獨立出來,由中央垂直領導”,因爲同黨章有抵觸而不得善果。轉來轉去,不出真理自上而下的老套路,結果只能是加強中央集權。有如此曲徑通幽之妙,何樂不爲?於是,遇到紅燈繞道走:“據瞭解,巡視制度在條例中將被固定下來。”引用“黨內監督問題專家”的表示:巡視制度加強了對地方權力、尤其是地方高級官員的監督,一定程度上震懾了腐敗份子。這使人想到古代的禦史監察制度,尤其是明朝的“十三道監察禦史”。朱元璋爲了強化皇權專制,廢除宰相制,不斷提升都察院職權範圍和級別,加強對各級官員乃至整個社會的監督。據《明史職官志》:“宣德十年,始定爲十三道……其在外加都禦史或副僉都禦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及經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員。”職權則爲:“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其奉旨內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彈劾方式則有:“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誰又能保證這幫禦史絕對忠誠呢?孝子賢孫們青出於藍,重建一套“由中央垂直領導”、由家奴(宦官)具體負責的獨立監督系統(如東廠、西廠),範圍擴大到從事生産經營活動:整個一特務政治、警察國家。有如此豐富的政治遺産,無需費盡心機,“十三年磨一劍”,化腐朽爲神奇可矣。至於所謂民主黨派和輿論監督,在一黨專政和沒有新聞自由條件下,不過是聾子的耳朵。

鹹與其事的一位中央神學院(黨校)教授認爲:這個銀樣蠟槍頭的“黨內監督”,“不僅僅是反腐”,更是爲了“建立一個有效完備的自循環系統”。誠哉斯言,其奈小民何!

(2003年12月5日)

──轉自《民生論壇》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