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茶具欣賞:陶土茶具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發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後逐步演變為比較堅實的硬陶,再發展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興古代制陶頗為發達,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幾何印紋硬陶。秦漢時期,已有釉陶的燒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經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秀茶具,明代大為流行。紫砂壺和一般陶器不同,其裡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於成陶火溫較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使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燙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即使冷熱劇變,也不會破裂;如有必要,甚至還能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節、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桃溪客語》說「陽羨(即宜興)瓷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見其名貴。明文震享《長物誌》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先後山現了兩位卓越的紫砂工藝大師——龔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龔春幼年曾為進士吳頤山的書僮,他天資聰慧,虛心好學,隨主人陪讀於宜興金沙寺,閒時常幫寺裡老和尚摶坯制壺。傳說寺院裡有銀杏參天,盤根錯節,樹瘤多姿。他朝夕觀賞摹擬樹瘤,捏制樹瘤壺,造型獨特,生動異常。老和尚見了拍案叫絕,便把平生制壺 技藝傾囊相授,使他最終成為著名制壺大師。供春的製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供春之壺,勝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龐用心,怎稱神明」。時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師傅傳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壺,點綴在精舍幾案之上, 更加符合飲茶品茗的趣味。因此當時就有十分推崇的詩句:「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更有發展。其中以清初陳鳴遠和嘉慶年間楊彭年製作的茶壺尤其馳名於世。陳鳴遠製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有行書「鳴遠」印章,至今被視為珍藏。楊彭年的製品, 雅緻玲瓏,不用模子,隨手捏成,天衣無縫,被人推為「當世傑作」。當時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癖好茶壺,工於詩文、書畫、篆刻,特意到宜興和楊彭年配合制壺。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作,再由陳氏鐫刻書畫。其作品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鑑賞家們所珍藏。清代宜興紫砂壺壺形和裝飾變化多端,千姿百態,在國內外均受歡迎,當時我國閩南、潮州一帶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壺,幾乎全為宜興紫砂器具。17世紀,中國的茶葉和紫砂壺同時由海船傳到西方,西方人稱之為「紅色瓷器」。早在15世紀,日本人來到中國學會了制壺技術,他們所仿製的壺,至今仍為日本人民視為珍品。   

  名手所作紫砂壺造型精美,色澤古樸,光彩奪目,成為美術作品。過去有人說,一兩重的紫砂茶具, 價值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說:宜興罐以龔春為上,一砂罐,直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愧色。名貴可想而知。
  
  近年來,紫砂茶具有了更大發展,新品種不斷湧現,如專為日本消費者設計的藝術茶具,稱為「橫把壺」,按照日本人的愛好,在壺面上刻寫精美書法的佛經文字,成為日本消費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種已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增加到六百多種。例如,紫砂雙層保溫杯,就是深受人們歡迎的新產品。由於紫砂泥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強,滲透性好,所以燒成的雙層保溫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蘊,夏天不易變餿的特性。這種杯容量為250毫升,因是雙層結構,開水入杯不燙手,傳熱慢,保溫時間長。造型多種多樣,有瓜輪型的、蝶紋型的,還有梅花型、鵝蛋型、流線型等。藝人們採用傳統的篆刻手法,把繪畫和正、草、隸、籠、篆各種裝飾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為觀賞和實用巧妙結合的產品。   

  紫砂壺的創作者,相傳是明代宜興金砂寺一個不著名的寺僧,他選紫砂細泥捏成圓形坯胎,加上嘴、柄、蓋,放在窯中燒成。有一把失蓋的樹癭壺,造型精闢,現存北京歷史博物館,是供春唯一的傳品, 但也有人疑為贗品。自明代供春(龔春)模仿老銀杏樹癭製成「供春壺」而聞名後,相繼出現的制壺大師有明萬歷的董翰、趙梁、文暢、時朋「四大名家」,後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有陳鳴遠、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和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俞國良等。近代有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人,顧景舟近作提璧壺和漢雲壺,系出國禮品。青年藝人也是人材輩出。
  
  紫砂茶具式樣繁多,所謂「方非—式,圓不一相」。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體書法,始自晚明而盛於清嘉慶以後,並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所獨具的藝術裝飾。不少著名的詩人、藝術家曾在紫砂壺上親筆題詩刻字。《砂壺圖考》曾記鄭板橋自制一壺, 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評價一套茶具,首先應考慮它的實用價值。一套茶具只有具備了容積和重量的比例恰當,壺把的提用方便,壺蓋的周圍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整套茶具的美觀和實用得到融洽的結合,才能算作一套完美的茶具。宜興茶具就具有這些特點。   
  紫砂茶具不僅為我國人民所喜愛,而且也為海外一些國家的人民所珍重。早在15世紀,日本、葡萄牙、荷蘭、德國、英國的陶瓷工人就先後把中國的紫砂壺作為標本加以仿造。18世紀初,德國人約·佛·包特格爾,不僅製成了紫砂陶,而且在1908年還寫了一篇題為《硃砂瓷》的論文。本世紀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馬、倫敦、巴黎的博覽會上展出, 並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覽會上獲獎,為中華陶瓷史增添了光彩。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唐代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因此,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並有助於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緻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 《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上世紀80年代後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
  • 明代茶盞,仍用瓷燒制,但由於茶類改變,宋時盛行的茶開始消衰,飲茶方式改變,此時所用的茶盞已由黑釉盞(碗)變為白瓷或青花瓷茶盞。明代的白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史稱「甜白」。白瓷茶盞造型美觀,比例勻稱,料精式雅,在茶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長物誌》中記載: 「宣(指明宣德)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廟有壇盞,中有茶湯果酒,後有『金大醮壇用』等字樣,亦佳。」張謙德《茶經》曰:「今烹點之法,與君謨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窯)、定(即定窯),取久熱難冷,莫如官(即官窯)、哥(即哥窯)。」從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後,一些有名的燒制茶具瓷窯,繼續得到發展。
  • 李皋訓練兵力而大破賊兵,李泌無所進獻而僅能獻身。
  • 清代女學興盛,才媛輩出,官眷閨秀的交遊聚會,往往充滿了儒雅和詩意。出身湖陽世家的惲珠,才思敏捷,少女時期的詩作《錦雞詩》,獨具嫻靜高華的氣質,而且流露出化凡禽為神鳥的超凡脫俗的志向。
  •  周瑜始終力挺少主孫權,朝「南面稱霸」的目標奮勇前行,而在國家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一力承擔對抗超級霸主曹操大軍的重責大任。
  • 姜太公在渭河邊垂釣,遇到周文王,被文王視為聖人;伊尹在有莘國耕種,喜愛堯舜之道而成為商湯的宰相。
  • 齊王逃回長安後,唐高祖李淵第一時間得知了劉武周進犯的實力,誤以為唐軍不敵武周大軍,於是下令永安王李孝基,和陝州總管于筠、內史侍郎唐儉等人,聯合助剿呂崇茂,同時發出一道敕令,命關中守將,嚴行堵御,所有河東一帶,暫行棄置。
  • 眼見周瑜治軍冷靜嚴謹,拿捏兩國分寸,進退之間,絲毫不差,劉備內心大為驚嘆,深感敬佩。
  • 文翁建校教育蜀地士子,朱邑以仁愛對待桐鄉人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