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茶具欣賞】明代茶具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明代茶盞,仍用瓷燒制,但由於茶類改變,宋時盛行的茶開始消衰,飲茶方式改變,此時所用的茶盞已由黑釉盞(碗)變為白瓷或青花瓷茶盞。明代的白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史稱「甜白」。白瓷茶盞造型美觀,比例勻稱,料精式雅,在茶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文震亨《長物誌》中記載: 「宣(指明宣德)廟有尖足茶盞,料精式雅,質厚難冷,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盞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廟有壇盞,中有茶湯果酒,後有『金大醮壇用』等字樣,亦佳。」張謙德《茶經》曰:「今烹點之法,與君謨不同,取色莫如宣(即宣德窯)、定(即定窯),取久熱難冷,莫如官(即官窯)、哥(即哥窯)。」從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後,一些有名的燒制茶具瓷窯,繼續得到發展。

  總的說來,與前代相比,明代有創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改進的是茶盞,它們都由陶或瓷燒制而成。在這一時期,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無論是色澤和造型、品種和式樣,都進入了窮極精巧的新時期。

  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因為唐、宋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採用的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和與此相應的茶具。元代時,條形散茶已在全國範圍內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成了多餘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

  另外,由於明人飲的是條形散茶,貯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時顯得更為重要。而飲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飲茶全過程而言,當時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箋》中列了16件, 另加總貯茶器具7件,合計23件。這些器具,名稱顯得古雅奇特。屬茶具的有: 商像,即古石鼎,用以煎茶燒水;歸結,即竹掃帚,用以滌壺;分盈,即杓子,用以量水;遞火,即火鬥,用以搬火;降紅,即銅火筋,用以簇火;執權,即茶秤,用以秤茶;團風,即竹扇,用以發火;漉塵,即茶洗,用以淋洗茶;靜沸,即竹架;注春,即瓦壺,用以注茶湯;運鋒,即果刀,用以切果;甘鈍,即木砧墩,用以擱具;啜香,即瓷瓦甌,用以品茶;撩雲,即竹茶匙,用以取果;納敬,即竹茶,用以放盞;受污,即拭抹布,用以潔甌。屬總貯茶器的有:苦節君,即竹爐,用以生火燒水;建城,即箬制的籠,用以高閣貯茶;雲屯,即瓷瓶,用以舀水燒水;烏府,即竹製的籃,用以盛炭;水曹,即瓷缸瓦缶,用以貯水;器局,即竹編方箱,用以收放茶具;外有品司,即竹編提盒,用以收貯各品茶葉。其實,與唐、宋茶具相比,明代茶具要簡便得多,特別是茶具品種數量大為減少。高濂開列的23件茶具,很多與燒水、泡茶、飲茶無關,似有牽強湊數之感,這在明·文震亨的《長物誌》中已說得很明白: 「吾朝」茶的「烹試之法」,「簡便異常」,「寧特侈言烏府、雲屯、苦節君、建城等目而已哉!」 明代張謙德的《茶經》中專門寫有一篇「論器」,提到當時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8件。

  不過,明代茶具雖然簡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樣講究製法、規格,注重質地,特別是新茶具的問世,以及茶具製作工藝的改進,比唐、宋時又有大的進展。特別表現在飲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點是: 一是出現了小茶壺,二是茶盞的形和色有了大的變化。

  對茶壺,明代最為崇尚紫砂或瓷製的小茶壺。文震亨《長物誌》雲: 「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張謙德《茶經》 說:「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官(窯)、哥(窯)、宣(宣德窯)、定(窯)為上,黃金、白銀次,銅、錫者斗試家自不用。」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唐代時茶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因此,茶具不僅是飲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並有助於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緻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賞價值,且有很高的藝術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這在唐·陸羽 《茶經·四之器》中有詳盡記述。上世紀80年代後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成套唐代宮廷茶具,與陸羽記述的民間茶具相映生輝,又使國人對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認識。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
  •  周瑜始終力挺少主孫權,朝「南面稱霸」的目標奮勇前行,而在國家面臨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存亡之際,周瑜力排眾議,一力承擔對抗超級霸主曹操大軍的重責大任。
  • 眼見周瑜治軍冷靜嚴謹,拿捏兩國分寸,進退之間,絲毫不差,劉備內心大為驚嘆,深感敬佩。
  • 在朝廷眾臣面前,周瑜不疾不徐地分析勝敗關鍵。話畢,隨即自薦:只需三萬精兵,就足以抵抗曹軍。 周瑜的一席話,令眾人精神大振。當下,孫權心意遂定,正式拍板連蜀抗曹。劉備與孫權順利結盟,決定共同攜手打一場以寡擊眾的世紀之戰。
  • 魯肅立即動身親赴荊州與劉備聯絡。相傳他騎上一匹白馬,沿著長江西奔。白馬馱著主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鐵蹄都磨破了。
  • 一直以來,周瑜似乎對於功名沒有太大興趣,好像更樂於待在叔叔周尚身邊打雜,彷彿唯一需要做的正事就是幫助孫策征戰江東。
  • 那年,少年周瑜特意前往壽春造訪孫策。兩位少年英雄一見如故,原來,周瑜與孫策同年,周瑜生日只比孫策小一個月,第一次見面,兩人就相談融洽,意氣相投,結下奇妙的緣分。
  • 從歷史的預言脈絡來看,魏、蜀、吳三國的分立與建國,是早有預示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