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揚州是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唐時期,人們就把剪紙作為一種樂趣,點綴和美化生活。說起來,這和隋煬帝楊廣有一定關係。楊廣當皇帝後,從大業元年(605年)開始營建揚州,至邗溝修竣,運河通航,便在這裡大興土木,廣築離宮別館。他三下揚州,恣意遊樂。
在揚州城西的上林苑中,有全國各地的奇花異卉,寶獸珍禽,他每當夜間和宮女們遊園,不張燈火,令人捕捉許多螢火蟲送來,螢光漫山遍谷,照耀如同白晝。到了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煬帝遊興不減,卻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並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佈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艷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種「螢苑」、「剪樂」,同那「迷樓」、「龍舟」一樣,反映了隋煬帝奢侈的生活,但從剪綵為花這個側面來看,卻說明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
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相觀以為樂。唐詩人李商隱所寫「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之句,稱讚了剪紙之美為人們所喜愛。揚州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是用於祭奠鬼神的。大詩人杜甫在《彭衙行》詩中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之句,就是這種民情風俗的反映。
唐代造紙業興盛,揚州有較大的造紙作坊,唐宋時已大量生產質量很高的貢紙。作為雄厚的物質條件,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揚州自古多奇花異卉,唐宋以來歷代揚州的文章太守、詩人墨客,莫不寄情花木,裝飾風雅,演出許多的事,寫下多少名篇。這對剪紙表現的題材,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揚州剪紙向以花卉為主,確是千年傳統的一個重要體現。
民間藝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揚州的民間刺繡就和剪紙有不解之緣。刺繡的圖案先畫出底樣,剪成紙型,再粘貼在麵料上,進行刺繡。這種方法在揚州延續了很久,直到現在民間刺繡還有沿用此法的。刺繡又叫繡花,以前揚州人一直稱剪紙藝人為「剪花樣子的」,就緣於這兩種藝術的密切關係。
清代揚州,由於江淮鹽業的發展,帶來城市的繁榮。鹽商巨賈固然生活奢靡,市井民家也還講究穿戴。居室之內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袱香囊、絹帕筆袋,都以繡花為美。至於結婚做壽、年節喜慶,所用繡品花樣更多。這些繡品以剪紙為底樣。剪紙藝人用一把剪刀,幾張素紙,憑著心靈手巧,剪出生動活潑、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樣,因而揚州城內賴剪紙為生的民間藝人頗多。據傳,嘉、道年間,著名藝人包鈞就以一剪之巧而聲名遠揚。在包鈞的剪下,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引人入勝,因有「神剪」之譽。時人對他的剪藝甚為讚賞,給以「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的高度評價。
──轉自《世界旅遊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