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啦喀啦走天涯﹙一﹚ 宜蘭木屐之旅
【大紀元9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雅雯專題報導
以前總覺得穿木屐很台客,喀喀的聲響簡直就是土流氓的招牌音樂,但曾幾何時,百貨公司名牌專櫃也賣起木屐來了,設計和價格都高貴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雙腳穿過皮製的美麗屐帶,踏出喀喀聲響的那刻,我想起小時候叔公從磚巷拖著木屐聲經過的瀟灑模樣。
走過不同的歲月,腳下的木屐卻擁有不同世代的美麗風景。重新聆聽這個在記憶裡充滿符號的聲響,讓人想到台灣人從穿著木屐出門,變成現在專程去尋找木屐,某種程度來說,不也是一段尋訪老台灣味的旅程?
木屐帶動社區再造
第一次聽到白米社區約是七年前的事,那時有個學長去白米社區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乍聽之下還以為他是去做白米的產業再造,誰知道在聚會時,他竟然帶了雙木屐來。那時大夥沒興趣的東西,現在居然每到假日就吸引滿載著遊客的遊覽車造訪。
現在的白米社區幾乎已跟木屐劃上等號,據說從日治時期起,因為日本人喜歡穿木屐,加上當地盛產輕巧堅固「江某樹」,而逐漸發展出木屐產業,白米成為木屐的重要供應地。
博物館裡尋木屐趣事
光復初期,人民的生活仍窮苦時,能有雙木屐已是了不起的奢侈,只有重要場合才穿;六○年代初期,塑膠鞋慢慢的取代木屐,木屐便失去它的地位,最後成為愛充好漢的小混混耍流氓的重要配備。
白米社區卻因為木屐而復甦、熱鬧了起來,小鎮社區道路旁矮小屋舍改建的別致小屋,就是白米社區木屐博物館。屋舍前還有幾個大樹,樹蔭下的遊客正在椅子上休憩、聊天、吃枝仔冰。
戶外廣場有三個小孩排排站像在玩蜈蚣競走,好奇趨前探個究竟,原來是在玩協力木屐。看他們認真的埋頭齊步走,儘管不小心跌成一團,嘎嘎的笑聲可是比圍觀的我們還要開懷呢!
木屐博物館共分三區,第一館以介紹木屐歷史及展示和餐飲販售為主,第二館以木屐展示販售為主,想買木屐的人就要到這裡來選購,還可當場因應腳型不同,配上不同的皮環。
第三館以DIY體驗為主,民眾可以在此自己彩繪或學習製作木屐。館裡的木屐款式琳瑯滿目,還有人把結婚照打印在鞋子上,成為紀念款的木屐結婚證書。另外還有雙彩繪向日葵的超大木屐,別忘記跟它合照紀念喔!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