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人類和白老鼠的基因相似度高達九十%,因此藥品研發時皆以白老鼠模擬人體進行實驗,國科會、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昨天發表,成功研發出可進行疾病研究的「突變鼠」,每隻「突變鼠」基因中大約有一至二百個突變基因,可用於篩選顯性、隱性疾病,對於各種疾病模式的臨床實驗及藥物開發,有相當大的幫助。
負責執行此一計畫的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孔祥智表示,台灣是全球第七個擁有這項「突變鼠」技術的國家,一般開發新藥需要十至十五年時間,而藉由「突變鼠」的突變特徵研究,業界大幅縮短新藥研發時間,未來將可針對國人常見的疾病,如肝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進行藥物研究。
這項計畫為國科會經費補助的國家型「基因突變鼠動物模式核心實驗」計畫。研究人員將化學藥品ENU(ethylnitrosourea)注射到公鼠(G1)腹腔中,讓牠們暫時失去交配能力,ENU會使G1的精子細胞以隨機方式形成突變,一段時間後,G1會恢復交配能力,此時,牠們的精子每個都含有一至二百個突變基因,而且每一個精子的突變基因都不一樣,再將這些公鼠與正常母鼠(G2)交配後,所產下的子代鼠(G3)也會有基因突變,雖然基因突變的數目比G1少,但因含有同種胚子突變,相當適合用來篩選隱性疾病,而G1鼠則適合顯性疾病的篩選。
孔祥智表示,這項技術雖然是隨機性的基因突變,但大約三至四千隻小鼠可以篩選出具某一種遺傳特性,如血小板增多症、糖尿病、捲毛、淋巴球異常等等,和一般白老鼠相比較,基因突變發生機率提升一千倍,大幅縮短研究時間。
但孔祥智強調,找到異常或具有疾病特徵的「突變鼠」僅是初步研究成果,未來還需要運用高科技基因鑑定技術,搭配已完成定序的老鼠基因體圖譜資料庫,才能找出基因異常的基因,向下一步的研發工作推動,不過,即使僅有初步成果,也代表這項技術在本土生根,而中長期的目標則是要深入瞭解基因功能與生命的相互關係,協助生技業發展新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