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馮亦寧/台北報導
還記得當年文藝小說裡,那個眼神憂鬱,多愁善感的男主角,吸引了無數少女。隨著現代人的壓力增大,過度憂鬱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文明病。
Allen是某科技公司裡的小主管,這半年來經常沒來由就覺得心情不好,而且低潮會持續好一陣子,剛開始大家還調侃他「那個來了」,最近同事也感到他怪怪的,因為他未免也鬱卒太久了,而且脾氣變得異常暴躁,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動肝火,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夜裡,Allen總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即便睡著也很不安穩。
他告訴女朋友,有人在耳邊說他壞話,讓他心神不寧、焦慮不安,這些反常的狀況使他精神無法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困難。
另外,鬱鬱寡歡的Allen也提不起勁吃飯,體重急速下降,瘦得像個活死人。
這一兩個月情況更嚴重,Allen常常有自殺的念頭。「我這個廢物活著有什麼意思呢?」除了工作情緒低落、工作效能不佳,女朋友也受不了他陰晴不定的脾氣,想要離他而去,Allen究竟怎麼了?
〈專業醫師問診〉
對抗憂鬱 藥物控制很重要
心情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心裡不痛快,身體也跟著敲警鐘,胸悶、頭痛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一一出現,教人怎麼笑得出來。
國泰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吳東庭指出,隨著資訊流通,許多白領階級會從媒體、網路獲得資訊,替自己做壓力評量,但也有人將憂鬱症與「腦袋秀斗」畫上等號而不願就醫。當然,也有部分原因來自對藥物的誤解:吃藥會不會變得笨笨的?或者對身體造成嚴重負擔?抗憂鬱症的藥物會不會吃上癮?
吳東庭解釋,某些精神疾病服用的藥物可能讓病人產生反應遲緩的狀況,但隨著醫藥進步與病情症狀不同,憂鬱症患者服用的藥物不會讓人笨笨的,反而穩定控制病情。
另外,抗憂鬱症的藥物容易傷肝、傷腎實在是一種誤解。由於國人為B、C型肝炎帶原者眾多,如果懷疑自己肝功能不正常,可以要求醫師經過檢查、篩檢後再開藥,現在精神科所開出的抗憂鬱藥物劑量皆為安全劑量,根本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度負荷。
一旦開始服用藥物,到時候想戒也戒不掉?吳東庭說,服用藥物時間的長短,端看個人病情而定。壓力既然是長期累積,想要抒解這股抑鬱已久的束縛也需要相當時間才能辦到。利用藥物控制確有其效果,但是,藥物不是仙丹,怎可要求今天吃、明天好?
吳東庭不否認對抗憂鬱症是場長期戰役,但情緒不可能永遠低落,陪著病患熬過最痛苦的時刻,那麼生命就有希望。當病患鬧自殺、產生負面想法,表示更需要身邊的人給予支持,才能攜手共同走過這段生命的幽谷。
〈食療法助陣〉
了解體質 讓食物解憂
從事憂鬱症病患輔導相關工作一、二十年的林彥文認為憂鬱不是病,而是身心飲食失調所引起。
林彥文認為,每個人呱呱墜地時都是平衡的個體,而最後卻造成種種不平衡,才會引起疾病。中醫最重整體概念,人類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不外乎腸胃道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而人每天吃進五穀雜糧,當然會影響到各系統之間的運作及平衡,加上現代人對於飲食多不甚注意,有時候根本是亂吃一通,當然容易出問題。
人的體質可分為水性、火性兩種,火大的人,可能出現燥熱、易生腫瘤、青春痘,也會煩悶、多慮、衝動;水大的人則完全相反,容易流鼻水、猶豫不決,也容易冰冷、無力。林彥文建議大家不妨多觀察自己平日生活起居,然後找出自己的屬性,水火互補,才知道該如何正確吃東西。
林彥文特別指出加味食品容易影響代謝,腸胃系統首當其衝,若有問題,會最早反應;綜合維他命、健康食品雖然表面上是補品,但吃多了容易累積能量,身體排不出去,自然產生問題。
除了吃得健康之外,生活作息正常也是保持身心愉快的不二法門。平日需細觀大小便及排氣,倡導多喝水、多運動、多吃青菜水果習慣,避免飲食辛辣、油燥、少喝飲料、酒精,也避免吃回鍋油處理的食品,才能換來健康的心理與身體。林彥文建議將食物療法當成輔助醫學,吃得正確,才能吃得健康,對自己的身體才有大益處!
〈與憂鬱症患者相處〉
除了三心 別頻頻鼓勵
國泰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吳東庭表示,憂鬱症病人本身心情已經夠低落了,眾親朋好友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關心、愛心。
吳東庭建議,有時候病人經過長期治療仍不見起色,不要隨著病人的低落起舞,可以選擇當一名優秀的傾聽者,因為傾聽本身就是力量,可以適當發洩病人的不滿、抱怨。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勸病人「想開一點」、「不要想就沒事了」,情況可能越勸越糟糕!
因為病患本身無法控制自己的思考,用理性與之對談,根本是強迫他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更不要故意用負面語言激怒、批評憂鬱症病人,「你就是這樣才會得憂鬱症!」要知道,病人本身也是千百個不願意,最好的支持力量就是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病情,不要害怕向醫院求助,大部分的病患在醫師治療下,都能夠重新回到生活軌道!(//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