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宅園建築
【大紀元訊】利用自然條件,擴展宅院,在正宅旁邊或後部,通過掇山、理水、置石、舖路、植樹、栽花以及佈置園林建築小品等手法,建成的私家園林即宅園。
魏晉以前,受皇家園林氣派宏大、豪華舖張的影響,私家園林也以富麗、奢侈為特色。據文獻所記載,茂陵富豪袁廣漢在北邙山下築園,東西四里,南北五里。園中重閣修廊,徘徊相連並聚石為山,引水為池,積沙為洲,植奇樹異草,飼珍禽奇獸,就是大型宅園的一個例子。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戰亂不止,士大夫階層逃避現實,寄情於山水,營造宅園多追求再現自然,刻意創造一種小橋流水與田舍相映成趣的田園寧靜風光。盛唐時期經濟發展,國力強盛,文學藝術繁榮,詩人、畫家往往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築點綴,種植松、竹、桂、蘭、菊等花木,建成富有自然情趣,充滿詩情畫意的宅園。如詩人兼畫家王維在陝西藍田營造的輞川別業, 詩人杜甫和白居易分別在四川成都和江西廬山建造的草堂,以及文學家柳宗元在廣西柳州城南建造的宅園,在中國古代園林史上,都有記載。成都的杜甫草堂,至今仍保存完好,供遊人瞻仰。晚唐到北宋,士大夫階層身居市井,又要鬧處尋幽,興建宅園成為一種風氣。北宋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介紹了當時在唐朝一些莊園別墅舊址上,改建發展而來的私家園林19處。主要採取山水園的形式,在面積不大的園地裡,低處鑿池引水,高處堆土為山,依景建亭廊,佈置自由靈活,注意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和動觀與靜觀效果,是這些宅園的主要特色。
明、清兩代是中國園林藝術發展的集大成時期。在造園理論和具體手法方面,明末已有專著《園冶》一書問世;在實踐方面,除了大規模皇家園林的興建以外,私人宅園的營造,也有空前的發展。在北方,以北京為代表,就有明代宅園50處多,清代宅園100多處,至今保存較完整。尚存或有遺址可查考的有50多處。其中,著名的恭王府花園佔地近40畝,有大小20景,齋堂庭院曲折變幻,疊石堆山,曲廊亭榭,水塘花木,相映成趣,是研究明、清造園藝術不可多得的實例。江南私家園林以蘇州和揚州最為著稱。它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妙在小,精在景,貴在變,長在情」的特點,為經濟富庶、人文薈萃的江南增添了色彩。像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網師園和揚州的個園等,都是江南名園;還有上海的豫園,也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作為中國寶貴文化遺產保留下來的這些著名宅園,至今仍吸引著無數中外人士,不遠千里來欣賞。
中國傳統的住宅格局,不論貧富,都習慣於採取封閉的院落形式。平民一般利用房前、房後或房屋之間的空地,載植花草樹木,佈置魚缸山石,形成一塊富有自然情趣的小天地,藉以滿足室外活動和審美的要求。在不同地區的城市和鄉村,這種各具特色的小型庭院隨處可見,它們是中國居住建築文化不可忽視的組成部份。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