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身心症狀或情緒困擾者僅少數願意就醫
【大紀元9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得倉台北二十三日電)董氏基金會以全台灣地區民眾為對象,進行一項「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相關性調查」,結果發現五成二受訪者知道如何分辨憂鬱情緒和憂鬱症,但他們出現身心症狀或面臨嚴重憂鬱情緒困擾時,卻只有極少數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近年來,因為接連不斷重大災害事件發生,身心問題逐漸為社會大眾所重視,但隨著一波波的來自內在與外在的挑戰,民眾對身心問題的因應卻似乎調整不大,尤其在認知與求助方面。
根據董氏基金會以全台灣地區民眾為對象,進行的一項最新「民眾憂鬱程度與就醫習慣」|以大台北地區、大台中地區、花東地區、大高雄地區民眾為例的現況調查顯示,有五成二的受訪民眾知道如何分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可是當他們出現身心症狀或面臨嚴重憂鬱情緒困擾時,卻極少考慮尋求專業協助(如精神科醫師、專業心理諮商或社會福利機構等)。
這項調查是董氏基金會對全台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所進行的調查,採立意抽樣法,共發出一萬零八百八十二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為七千八百八十八份。
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十一點七的受訪民眾有嚴重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知道如何分辨憂鬱情緒與憂鬱症的民眾百分之五十二點五,有七成以上的受訪民眾知道,若罹患憂鬱症,生理會有變化,包括睡眠、飲食習慣改變及身體有不舒服症狀等。
認為「憂鬱症一定會好」的民眾佔百分之六十八點二,但有百分之三十一點二的民眾認為「得到憂鬱症不用吃藥也會好」,及百分之十五點二的民眾「搞不清楚要不要吃藥」。
另外有百分之三十四點三的受訪民眾認為憂鬱症代表精神不正常,只有一成三的受訪者認為得到憂鬱症是被附身,一成八九則認為是受未知力量控制,這表示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憂鬱症有相當的認知程度。與之前比較,能區分「憂鬱症」佔三成五,已有顯著提升,但仍有四成六的民眾不知道如何區分。
當受訪民眾感到鬱卒、失眠、提不起勁、經常出現負面想法時,最常採用「不管它、多休息運動」、「看相關的健康書或雜誌」及「使用放鬆方法」 (如按摩、泡溫泉等)等方法。若就對外求助專業方法而言,以看西醫的內科或一般科別最多,但比率相當低,只佔百分之七點六。
這份調查結果也顯示,受訪民眾感覺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通常或總是採取的情緒紓解方式以自助處理為最多,包括休息、睡覺、做運動或從事休閒活動,對外求助方面,則以找朋友聊聊最多,再來是找家人聊聊,而這些方式也是受訪民眾認為最有效。
至於會考慮尋求專業協助的受訪民眾比率相當低,包括「找專業心理諮商機構」及「找社會福利輔導志工談談」等都低於一成,但值得注意的是,民眾有較高的比率覺得這兩種方法是有效的。
當受訪民眾出現身心症狀時,除尋求專業協助外,有六成三五的民眾會同時考慮採用尋求宗教信仰庇護的方式,有百分之四十九點三的民眾選擇同時接受中醫治療(如氣功、推拿、針灸等) 。
在調查中也發現,有百分三十二點六受訪民眾願意嘗試接受別人介紹的偏方,女性比男性受訪者更同意同時採用專業協助與宗教信仰上的庇護。
整體來說,受訪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程度及當出現憂鬱症狀時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因為地域性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在處理身心問題時,對專業已經有一定的信任度,可是主動求助的比率卻相當低,而傾向採用自助處理,這可能是民眾不知如何運用這些管道,或者是文化影響,國人仍不習慣開口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