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

辛慧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7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中華飲食源遠流長。中國古代被譽為禮儀之邦,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份。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飲食禮儀在以後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行為規範的一部份。

  飲食禮儀是人們在飲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社會規範。飲食禮儀是飲膳宴筵方面的社會規範與典章制度,餐飲活動中的文明教養與交際準則,赴宴人和東道主的儀表、風度、神態、氣質的生動體現。

  飲食禮儀的涵蓋面很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食禮。按階層劃分,有宮廷皇家食禮、官府縉紳食禮、軍營將士食禮、學院士子食禮、市場商賈食禮、行幫工匠食禮、城鎮居民食禮和鄉村農夫食禮;按用途劃分,有祭神祀祖食禮、重教尊師食禮、敬賢養老食禮、生壽婚喪食禮、賀年饋節食禮、接風餞行食禮、詩文歡會食禮、社交遊樂食禮、百業幫會食禮和民間應酬食禮種種,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與之發生廣泛的聯繫,無不倚靠它進行社會交際。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懂禮、習禮、守禮、重禮的歷史,源遠流長。據《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而最早出現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對此,《禮記·禮運》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長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食禮誕生後,為了使它更好的發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對其神學觀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張,通過「制禮作樂」對皇家和諸侯的禮宴作出了若干具體的規定。接著,孔子又繼續對食禮加以規範,補充進仁、義、禮等內涵,將其拓展成人與人的倫理關係,「以禮定分」,消患除災。他們的學生還對先師的理論加以闡述、充實,最後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著作。由於強調「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食禮與其他的禮,就成為古代社會的道德規範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

  1.宴飲禮儀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是按階層劃分的: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請客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於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週旋。客齊人席,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友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速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後就坐,且餐且飲。菜餚先上冷葷,後上熱革,繼以最貴餚饌。每進一餚。主人必舉杯勸酒、舉模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2. 古代食儀

  在中國古代,在飯、菜的食用上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區別。如王公貴族講究「牛宜秩,羊宜黍,像直穆,犬宜粱,雁直麥,魚宜漲,凡君子食恆放焉」。而貧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有菜餚二十餘種。「凡王之饋,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進獻王者的飲食要符合一定的禮教。《禮記·禮器》曰:「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以時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恭敬的是長者。

  禮產生於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連菜餚的擺設也有規則,《禮記·曲禮》說:「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說,凡是陳設便餐,帶骨的菜餚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干的食品菜餚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靠右手方。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蒸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陳乾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於左手上;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賓客的右方。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縟禮。《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傳遞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如果有客人在調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乾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個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債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像沒夠似的。「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毋嚙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餚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毋嚃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像自己更精於烹調。「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後再剔。「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乾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嚥,儀態不佳。「當食不歎」,吃飯時不要唉聲歎氣,「唯食忘憂」,不可哀歎。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

──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具備各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
  • 副總統呂秀蓮九日下午抵達洛杉磯,展開「蓮華專案|民主太平洋之旅」第二站的訪問,當她步入下榻的世紀廣場旅館時,受到大洛杉磯地區僑界的熱情歡迎。呂秀蓮由駐美代表程建人陪同,於下午四時許自夏威夷飛抵洛杉磯國際機場,隨即由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夏馨登機迎接、並獻花。美國聯邦政府特別給予國賓式的禮儀通關,並有禮賓車隊在警車前後引導座車駛往下榻旅館。
  • 在巴格達的聯合國總部辦公大樓星期二(8月19日)遭到炸彈攻擊,這個大樓名叫"運河飯店",曾經是一個禮儀培訓中心。
  •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 現在西方很風行的音樂療法,其實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了,古人一直推崇用音樂動盪血脈,通暢精神而和正心。古人認為宮、商、角、徵、羽與人的脾、肺、肝、心、腎有著緊密的關係,又發現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正義向善,積德懂禮儀。
  • 均均的學校最近在教「西餐禮儀」。學習刀叉怎麼擺、怎麼用。均均很慎重的對爸爸說「喝湯不可以有聲音喔!!」
  • 在宴會上,水果有時就當作甜點,有時是正餐後的一道清口菜,各種水果該如何,有何禮儀,簡介如下:
  • 秋意上心頭,螃蟹開始橫行霸道,饕客們也將餐桌禮儀拋卻腦後, 沉浸於手剝牙咬、連吸帶啃的征服快感中。
  • 在南北宋之交的抗金名將中,有位老英雄,他66歲力主抗金勤王,多次在前線大破敵軍,可說是寶刀未老,壯心不已!他就是連敵軍都要尊稱一聲「宗爺爺」的宗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