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版前途灰暗
【大紀元9月19日訊】亞洲時報謝欣穎9月18日報導﹐自從今年3月被港府專家小組狠批以來,香港股市創業版一直未能以行動回駁政府的指責。這個一度被寄望是香港版納斯達克的架構,前途益顯灰暗。
在1999年11月,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在香港成立創業版 (又稱第二版市場),並由羅嘉瑞博士出任工作小組主席。創業板是在主板市場以外一個擁有同等地位的證券市場,羅表示香港創業版的概念與紐約交易所的納斯達克指數相類似。它為高增長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提供了一個在市場上集資的機會,而它亦能夠幫助促進香港經濟尤其是高科技行業。
在創業版上市的申請門檻較主版為低,最明顯的分別除了申請人只需要證明公司具有24個月的活躍業務紀錄,更重要的是不設溢利要求。官方網頁解釋是因為高增長企業可能在創業期間並不一定錄得溢利紀錄,故此在《創業板上市規則》內並沒有規定新上市申請人一定要有過往溢利紀錄才可在創業板上市。而且於首次公開發售股份時,也沒有硬性包銷規定。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的股市、樓市變成一遍頹垣敗瓦,隨之後上的科網股熱潮及創業版便順理成章地在證券市場上掀起一陣騷動,很多股民甚至對互聯網沒有一點認識但卻對此類股份趨之若鶩。在2000年2月18日tom.com(8001.HK)首招股日,30萬散戶爭相擁奪一份認購申請表,150萬份申請表旋即在兩小時內派罄,而tom.com是次招股獲超額認購669倍。實際上,科網熱潮的確為香港股市一洗頹氣,但好景不常,泡沫卻於不足一年後爆破。
年份 新公司上市數目(創業版) 總集資金額(港元)
99 07 $1,582,995,000
00 47 $14,814,813,000
01 57 $4,115,814,590
02 57 $7,010,668,719
03 18 $824,899,200
從以上圖表可看到1999年11月至2000年年底的新公司上市數目合共為54間,總集資額約為163.9億港元。而單單在1999年11月25日第一間創業版公司上市至同年12月底的一個月內,7間新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總集資額已達到15億。反觀2003年截至8月12日為止,8個月期間只有18間公司在創業版上市,而總集資額亦只有8億港元。如果撇開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因素以2000年及2002年作比較,2002年新上市的公司數目亦只比2000年多了10間,而2002年的總集資額亦只佔2000年的47%,即不足五成。
以上的統計數字反映出投資者或企業對創業版的信心日益下降,科網股泡沫的爆破無疑是一個最大的致命傷。原因是創業版的股票成份比重過份偏重於科技網路股份,再加上在創業版上市的企業質素一直受到外界質疑,故此科網泡沫的爆破對創業版造成極大打擊。
在2003年3月檢討三層架構的港府專家小組更加狠批創業版”不成功”,認為審批過程過於寬鬆,小組主席甘雅隆還質疑創業版的存在價值,並建議奪回港交所的上市審批權,創業板上市委員會主席羅嘉瑞隨即離任以表示不滿。由於羅嘉瑞一直是放寬上市要求的支持者,相反地,香港證監會卻希望提高日後企業上市的門檻以穩固上市公司質素,可見兩者的理念大相逕庭而不能繼續合作。
事實上,tom.com在正式登上創業版時才正式成立了一個月,而新鴻基地產(0016.hk)旗下的Sunevision新意網(8008.hk)成立才剛剛7日﹐便遞交上市申請,這完全不符合企業必須要具有24個月的活躍業務紀錄的申請要求,可見審批程序是真有存在不統一及不公平的情況。
創業版從成立以來的短短三年間,頻頻傳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消息,究竟創業版在今後還能否繼續發展下去成為香港版的納斯達克,則觀乎投資者和企業對創業版的信心能否提升。下一回亞洲時報在線將會跟大家探討香港創業版的審批程序曾經出現了那些具體問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