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及南北差異是台灣大選重要議題
【大紀元9月1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夏啟文9月10日報導) 上星期六,主張把台灣的名字從“中華民國”改為“台灣”的民眾進行了正名大遊行,而持反對意見者則在星期天舉行了規模較小的反對正名的遊行活動,使得國家認同的議題再度成為爭議的焦點。傳統上,台灣北部和中南部地區的民眾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上星期六,在台聯黨和民進黨一些人士的領導下,數萬名民眾舉行了要求將台灣的名字從“中華民國”改為“台灣”的正名大遊行。這一行動再次引發台灣各界對國家認同議題的關注和討論。星期天,幾千名立場傾向統一的民眾發動了一場“反正名大遊行”,對正名的主張表達強烈反對的立場。也有觀察家指出,正名遊行動員了多達幾萬人參與,顯示國家認同的議題仍然十分有影響力,也反映了有關台灣主體意識的主張對藍綠兩個陣營在總統大選中的競爭仍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南北差異幾十年老現象*
事實上,以所謂“本省人”居多的台灣中南部地區,傳統上對民進黨的支持程度很高,而立場比較傾向統派的國民黨和親民黨在南部得到的支持相對較低,因此出現所謂“南北差異”和“南綠北蘭”的說法。泛蘭陣營擔心國親兩黨在南喉情不利,目前正積極研究是否在台灣南部設立競選中心,以爭取南喉票的討論。
台灣新聞社社長,獨立評論人士楊憲宏表示,南北差異是過去幾十年台灣發展的一個現象,也使得國親泛藍陣營在南部遇到很大的挑戰。他說:“其實台灣從過去到現在,跨過濁水溪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整個思維方法和北部是不一樣的,所以有人說從台北看台灣其實會不准,語言上就很不一樣,觀念就更不用說。觀念上南部人想法比較台灣、草根、本土,在北部就比較是國民黨過去教育體系所遺留下來的影響。這個差異使得選舉結果常常有很大不同。2000年選舉,陳水扁在北部其實輸的很多,但是他輸那麼多全部都在南部贏回來,甚至還贏了3個百分點,這就可以看出,這次為什麼不管藍綠陣營,都以主攻南部為主調。”
*本土化農業縣特色*
獨立評論人士胡忠信表示,由於雲林、嘉義、台南市等中南酗市是最早開發、比較本土化的農業縣,對於外來政權和“一個中國”的說法特別排斥,再加上當地民眾覺得國民黨已經和鄉村疏離、逐漸成為都市化的政黨,因此對國民黨的支持就逐漸降低。他說:“雲、嘉、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由於歷史因素和農業縣因素,他們特別排斥外來政權,包括過去的日本政府、過去統治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以及北京政府都被視為外來政權。對這些比較本土和排他的農業縣來說,支持一中,就等於是賣台。國親兩黨在兩岸關係上一直沒有提出明確的本土觀點,這也使他們一直處於守勢,象上次親民黨立委高明見拿北京的邀請函去吉隆坡開會,就演變成賣台事件,很容易變成情緒性的發洩。”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葛永光表示,盡管南部是民進黨的大本營,本土意識比較強,但是所謂的“南北差距”是被誇大、誤導的。他說,其實從民調來看,即使在南部,泛藍的基本票源還是領先的,民進黨刻意誇大南北差距,來顯示民進黨是代表南部民眾的,即使是在泛藍陣營,包括國民黨在內的一些民意代表也強調南北差距,這是為了爭取政治資源,要執政者重視南部,而南北差距與其說是反映統獨傾向,還不如說是反映社會經濟條件的差距。葛永光說:“南北差距反映的是經濟社會地位的差距,社會經濟地位高的集中在北部,基本上支持民進黨的、經濟地位比較低的集中在南部, 比方說工人農民,民進黨建黨以來就是吸引基層民眾。”
*在野黨須加強爭取南部票源*
葛永光教授表示,對於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來說,許多人在上次選舉中抱著支持改革和換人做做看的心態投給陳水扁,但是由於陳水扁執政績效很差,顯示換人之後也不一定做得更好,因此民進黨可能會在這方面流失一些選票。不過,葛永光認為,國親兩黨不僅應該針對南部地區勤加耕耘,連、宋兩位候選人必須勤跑南部或在南部設立競選中心,另外泛藍陣營還必須盡快提出具體的政策和議題,建立一個年輕化的競選團隊,才能吸引更多選民的認同和支持。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