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生活,讓人最為難堪的就是不能敏感地覺出季候的變動。由鋼材、水泥、玻璃和磚土等等材料組砌而成的一幢幢摩天大廈,使得我們所呼吸的都是由建築物重新化合的空氣,和許多難以分辨的氣味。樓群與樓群之間,川流不息的汽車尾氣和灰塵顆粒把陽光籠罩起來。一些空曠之地也正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
這天下班,路過一剛剛新建的住宅區,不經意中抬頭望天,一只風箏突然出現在眼前,一時間胸中湧上莫名的歡喜,倦意也頓時消遁無跡了。彩蝶狀的風箏,在瞬間,已經淡漠的記憶在腦海裡凸現,恍若返回童年的某個時刻。然而,望得久了,又不免失望。看來,剛才的歡喜情緒,很大部份是心理因素。再次望一眼那只孤單單的彩蝶風箏,也彷彿有些搖擺不定,不能留下一個持久而堅實的印象。
記憶裡的風箏絕對不是如此的。童年時,剛交新春,寒氣未盡,風箏就迫不及待地飛上了晴空。那時的風箏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做的,不帶彩的。做風箏的紙大多都是用過的舊作業本或報紙甚麼的。微風中,我們拽著風箏線三步一回頭地小頻道慢跑著,長線牽著的歪歪扭扭地擦著麥梢,在翠綠的青草氣息中,經過短暫的惶惑和扭捏作態之後,逆風爬上湛藍晴空,急劇攀昇,一直鑽到白雲與藍天的夾縫裡,直到手中的線都放完,才在天空靜止,俯視並君臨它最初出發的村莊、大地、麥田。這個時候,我們就半躺在草地上或是田梗上,望著天空,望著風箏,望著麥子,忘記了初春料峭的寒風。
城裡的風穩顯然缺乏這份詩意。追憶之下,不禁有惘然若失之感,倒是願意去抱怨是風箏出了問題,但這樣未免好笑。想下去,恐怕只能找環境的原因。物與境諧,渾然天成,方能得著一種生動的趣味。這雖然是個美學道理,卻可以推而廣之的。風箏是屬於天空的,在真正的大自然裡,才能品出它存在的美妙。可是城市裡有甚麼呢?既沒有足夠的空間,也沒有適宜的清靜。為數不多的空曠地也被各類攤點佔據。孩子們放風箏只能擠在一塊不大的空地上,跑不起來,只能站在那裏,手舉著風箏等待風來幫忙了。
城市生活,最難忍受的,常常就是無法新近大自然。儘管現在有些大城市千方百計地把老虎、獅子和海豚等山裡的、海底的生物搬到城裡來,修建野生動物園,海洋館,蟒蛇世界之類的聲所以吸引百姓在假日成群結隊參觀,但在我看來,不管你怎樣做,做為一個現代人,倘若對自己生命的來源和基礎渾渾噩噩,便是最大的愚味和無知。
──轉自《世華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