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河北蔚縣50年代出了個王老賞,一時成為河北剪紙的代表人物。他具有將一般畫稿轉換成剪、刻紙語言的能力,並完善了傳統刻紙及染色的技法,使之成為可脫離民俗背景而獨立欣賞的工藝品。
近些年業,發現了三河趙景安老人祖傳的一批刻紙花樣。其內容有花卉鳥獸、魚蟲珍禽、山水樹木、亭台樓閣、戲曲典故、甚至五穀雜糧、民俗生活。樣式也多,有燈花、窗花、鞋靴花樣、衣飾披肩、荷包墜帶、枕頭帕巾等。這些地地道道伴隨傳統民俗風習而曾深受莊戶人喜愛的花樣,曾隨著賣花藝人走街串巷的腳步,傳遍河北省內外的無數城鎮和村莊。這些作品更能體現傳統民間剪紙的語言魅力和民眾審美情趣的普遍本色。
河北省的刻紙技法要求下刀準確,運刀流暢,尤其是「拉鬍鬚」的技法,那一根根細微勻稱的毛髮和鬍鬚,都能看出其難度,作品染色與刻制有機的結合,形成強烈對比又和諧和統一,鮮艷明麗不慍不火的優美色彩效果。邯鄲、豐寧一帶的剪紙不同於蔚縣和三河藝人賣藝經營的方式,仍保持著鄉村婦女自剪自娛的創作狀態,因此較少模式的束縛。儘管也是求工刻意,但更多了一些自由自在的生機。 ──轉自《世界旅遊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