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村走過千年
【大紀元訊】說起中國陶瓷,人們知道最多的也許是江西景德鎮。然而,在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展廳內,展出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窯址,不是江西的景德鎮,而是浙江江山的三卿口古瓷村。
陳列室裡,展出了三卿口窯址的各類器具與模型。它便是中國早期青花瓷的發祥地之一,同時又是古青花瓷原料———釉果的產地。
江山屬仙霞山脈,優質瓷土貯藏十分豐富。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時代,陶瓷業尚處原始瓷時期,江山峽口一帶已是瓷窯林立。到唐宋時期,江山碗窯一帶更是彙集了當時全國各大窯系的工藝與產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青花瓷器,它以品種豐富,釉彩獨特而名傳一時,為收藏家所青睞。
三卿口古瓷村是原先眾多古陶瓷作坊中的一個,是仙霞古道由峽口往南2公里、沿溪而上的一個小村落。村裡數十戶人家,自然鋪展在山坳兩側的坡地上。小村環繞著小溪,縱列著十來架木製水碓、層層疊疊的泥池和一片低矮的瓦屋。其間,一條依山就勢、蜿蜓匍匐的龍窯是小村標誌性建築。
古瓷村的村民皆姓黃,為同宗共祖之裔孫。據資料記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黃氏祖先從福建連城遷來,因見紫靈庵附近瓷土質地純正而細膩,又兼有豐沛的溪水供淘漿,遂在此立窯制瓷,經以傳子傳媳不傳女的方式在宗族內世代相傳,形成輻射四方的產業。
三卿口古瓷村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特別是北京、上海專家的注意。他們曾多次進行現場考察,認為它是當今仍然使用傳統工藝生產、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制瓷工場,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其保留完整的生產設施、工場佈局、技術工藝及生產組織方式,對於今人瞭解和認識古代制瓷業的工藝技術、生產經營方式,是一部活化石、活教材。
制瓷工藝從采泥開始,經粉碎淘洗、拉坯成型、繪畫上釉,最後疊窯燒成品,碾泥是其中最基本的工序。在三卿口古瓷村,這道工序是以水為動力。在古瓷村小溪兩旁,建有九座水碓,每座碓設有四個碓頭,連在一個木製水輪上,利用溪流自然落差產生的動力推動水輪運轉,轉動的水輪再帶動碓頭上下運動,把從山裡採來的瓷土搗碎,經反覆淘洗,成為極細的泥料。最繁華的時候,水自流,碓自舂,水碓晝夜不息。
如今,古村繁華不再,只剩下一個古老的水碓,歷經百年風雨,雖已破敗,但仍能堅持勞作。半山坡上那條斑痕纍纍的龍窯,還能一年半載地燒上一次。那青青白白的瓷品,還能源源不斷地從古瓷窯裡搬出。
延續了數千年的古瓷文明,在三卿口竟然沒有中斷,真是個奇蹟。就是這古老、這蒼涼、這歲月的沖刷,才使得歷經數百年滄桑的古瓷村成為中國古陶文明之鏈的有力見證。
(世界旅游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