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1日訊】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宁州(离石縣)人。生于明万歷四十五年(1617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67歲時病死在南京兩江總督任上,謚“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勤政廉洁,無私無畏,三次被舉“卓异”,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于成龍少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怀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羅城新隸于清統治下不到兩年,由于局勢未穩,地處群山,瘴癘盛行,又是少數民族雜居,常有械斗。兩任知縣一死一逃。有友人勸他中途告歸,另選他處上任。他卻以羅城百姓為己任,說當官“豈擇險易哉?”明知羅城有艱險,偏向羅城行。于成龍到羅城時,這里遍地荒草,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仆不久或死或逃,一到羅城,就深入山區,同百姓朝夕相處,“与民相愛,如家人父子”。經過七年的苦心治理整頓,羅城大治。
于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上級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康熙三年(1664年)春,廣西省巡撫,就地方施政征詢于成龍的意見。對此,于成龍曾兩次條陳,針對廣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內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慎刑;三.推行“撫”字催科;四.減輕百姓負擔,疏鹽行、除災耗、清雜派;五.改善民族關系等等。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被兩廣總督舉荐為廣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他在被任命為四川合州知州時,他就已發誓:為官清正廉明,“至死不變”。(于成龍《与友人論羅城事書》)离羅城時,他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出現了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里,哭而還”的感入情景。在于成龍赴四川合州上任時,有一要飯的瞎子緊緊跟隨而不离去,于成龍問他原因,乞丐說,他是擔心于成龍囊中的銀兩連到四川的路費都不夠,而自己有一技之長—-能要飯,到時候可以幫上忙。据說,于成龍還真的因此才到了合州(王培荀《听雨樓隨筆》)。
四川遭戰亂最久,人口銳減為全國之首。于成龍赴任的合州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賦14兩,而衙門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目睹地方荒殘,于成龍确定以招撫百姓為急務,他首先革除宿弊,嚴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規定的驅從,以家仆隨身。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今湖北黃州市)知府。在任上政績卓著廉洁刻苦,地方大治。四年后,于成龍升湖廣下江陸道道員,駐地湖北新州(今新春縣),在任期間,無論地位和環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艱苦生活作風。在災荒歲月,他還以糠代糧,把節余口糧,薪俸救濟災民。因之百姓在歌謠中唱道:“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于公食糠粥。”為廣行勸施,讓富戶解囊,他更以身作則,甚至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也“鬻之市,得十余兩,施一日而盡”。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龍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時,乘船出發之前,令人買了很多蘿卜,有人笑問:如此便宜的東西,買這么多干什么?于成龍回答說:一路之上,我以此為食。
于成龍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為民稱頌的好事。當時為對付台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海禁”政策。當地一些官員以“通海”罪名興起大獄,使許多沿海漁民罹難。于成龍在審閱案卷時,發現每案被擬判極刑的就達數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孺子。于是他堅決主張重審,對怕得罪權貴而勸阻他的人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獲釋,貧困不能歸者還發給路費。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于成龍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舉“卓异”后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光祚還專疏向朝廷舉荐,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從此,于成龍得到破格錄用。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翌年春,又召見于成龍于紫禁城,當面褒贊他為“今時清官第一”,并“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未逾兩年,又出任為兩江總督。任兩江總督時,年已六十五,然而勤于政事,勵精圖治,克己奉公,不減當年。上任伊始,依然走訪民間疾苦,革除加派,鏟剔積弊,察吏安民。江宁百姓听說“于青天”至,奔走相告,歡欣鼓舞。
身為“治官之官”,于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國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識其順逆之情”。他新任直隸,即發出清查庸劣官員的檄文,責令各屬將“不肖貪酷官員”,“昏庸衰志等輩”“速行揭報,以憑正章參處”。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于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不禁嘆曰:“噫!吏治敗坏如倒狂瀾,何止時乎?”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其中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15款積弊,責令所“自今伊始”,將所開“積弊盡行痛革”。与此同時,他根据自己的體會,又制訂了以“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為內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准則。方法上,他舉优劾貪,寬嚴并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康熙帝也稱其“寬嚴并濟,人所難學”。
于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于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后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后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据載,當他出任兩江總督的消息傳出后,南京布价驟然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驅從,至有惊恐喘臥不能出戶者,……奸人猾胥各鳥獸竄”。于成龍嫉惡如仇,不畏權貴,康熙親外甥喀禮橫行不法他親自下令將其斬首。
于成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七還坐堂理事,第二天卯時(早上五點至七點)就与世長辭了。于成龍逝世的噩耗傳開了。總督府中的文武官員來到他的寢室,“皆見床頭敝司中惟綈袍一套。堂后瓦瓮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無不慟哭失聲。”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万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持香楮錢,日至者數万人。江宁百姓傾城而出,男女老幼哭聲四起,持香楮錢,日至者數万人。南京百姓哭于成龍,悼于成龍,說他是數百年來從未見到的好官!以至南京城罷市數日,大家愿捐銀幫助安葬于成龍。但于成龍的夫人及儿子不肯接受,說:“老爺在時尚且不要一錢,今死后忍害其名?”后朝廷賜銀千兩,加以撫恤,使其歸葬山西老家。(姚廷遴《上浦經歷筆記》)得知于成龍去世,康熙帝感嘆道:“居官如于成龍者有几?”(《康熙起居注》),破例親為撰寫碑文并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古人云:“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明,廉生威。”于成龍一生為官20多載,從不以權謀私,收受賄賂,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他曾說:“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才免飢寒,足矣。不知世間有享受事,亦不知饋遺交際欲何為計?俸入自給有余,要錢何用?”在羅城,他婉拒富裕起來的百姓對他的感恩饋贈;在合州,他革除了地方官員向上司“孝敬”土特產的陋習;在福建,他斥責外國船舶的貢使向他“進貢”的東西……當時有滿漢大臣經過他的福建巡撫衙署,徑入其以室。“几案間,蛛絲鼠跡,一竹笥貯朝服,一釜備炊爨,文卷書冊數百束,此外都無一物。”不得不感嘆:“于公清苦,天下第一也。”于成龍卻說:“人當惜福,為子孫留余地。布衣蔬飯,享受無窮。膏粱紈綺,實不解有何可戀!”
于成龍擅長書法,詩詞亦工。他的著述、奏稿等先后由其門人和孫子編輯成《于山奏牘》7卷附錄1卷和《于清端公政書》8 卷行世。此外,于成龍任職直隸和兩江期間,曾組織編寫了《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對整理和保存當地政治、經濟、文化資料做出了貢獻。
2000年歲末,央視台還播出了其拍攝的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平心而論,這部電視劇拍得是很用心的,也獲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今天中國大陸的官員又有几人清正廉洁,在江澤民流氓集團的統治下,几乎無官不貪,許多地方民不聊生,這部電視劇成了對江澤民流氓集團的絕妙諷刺。
江澤民流氓集團不僅貪污腐敗,更鎮壓一心向善的法輪功群眾:据不完全統計,并由民間途徑證實,自2003年8月中旬為止,共有770多名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致死。一項2001年10月底的中共內部文件指出,在中國大陸,拘捕中的法輪功學員死亡人數已經高達1600人,遭非法判刑者至少有6000人,遭非法勞教者超過10万人,數千人被強迫送入精神病院受到破坏中樞神經藥物的摧殘,或被綁架到中國各地“洗腦班”遭受精神折磨,而更多人則受到“執法人員”的毒打、體罰、 強暴和經濟勒索。
2002年10月,江澤民,以及執行江澤民鎮壓密令的610辦公室,被法輪功學員以酷刑、反人類、群體滅絕等罪名,告上了美國伊利諾州聯邦地區法院。面對正義的審判,江澤民流氓集團難逃法网。
(資料來源:《三晉歷史人物》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