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中元普渡 關懷心 台灣情

【大紀元8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專題報導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民間傳說,陰司地府在農曆七月開啟鬼門,讓孤魂野鬼重返陽間享受奉祀。台灣各地從七月開始,都會舉行長達一個月的普渡,融合佛教與道教的儀式,安撫無人祭祀的鬼魂。

 除了宗教意義外,七月普渡也反映了台灣悲壯的開拓史,並傳達早期社會對客死異地孤鬼的手足與憐憫之情。學者強調,如果民眾能在鬼月時,緬懷先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貢獻與奮鬥,鬼月就不再陰森與怖慄,反而充滿本土文化與歷史的意義。

 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林茂賢說,七月是鬼的暑假,一切驅鬼除煞的活動都必須禁止。台灣各地以往從七月初一開始,每天都由各村里輪流普渡,讓孤魂野鬼天天都可以享受陽間的奉祀,不過到了一九五二年,政府提倡節約拜拜,才將普渡的儀式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事實上,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是道教的「中元節」,因此七月普渡常稱為「中元普渡」或「盂蘭盆會」。道教以元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是下元,中元節正是地官大帝誕辰,祂在這天降臨人間,定人之善惡罪福。

 而「盂蘭盆會」來自於目連救母的故事。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告知弟子目連,在七月十五日以盆盛五果百味,供養十方大德,以救母脫離餓鬼,其意義在於施食拯救苦難。由於佛道儀式的融合,使得中元普渡規模盛大,尤其隨著早期移民傳進台灣,中元普渡在台灣社會中,更具特殊的意義。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溫振華解釋,十七世紀,台灣先民冒險來台拓墾,毒蛇猛獸、瘟疫、械鬥與海難等,奪走許多人珍貴的性命。「三留六死一回頭」的台灣俗諺,說明了移民生活的艱辛。

 知名的基隆中元祭就是因為清朝咸豐元年,漳泉在此械鬥,死傷無數,面對這些無名屍骨,先民在宗教與憐憫心的驅使下,集資收埋,立祠供奉,並在七月為他們普渡。而新竹枋寮義民廟的中元祭典,則是林爽文事件中,犧牲保衛鄰里的鄉民供奉祭祀。

 這些身死異地的孤魂野鬼,有許多人是共同從唐山來台灣,大家就像是兄弟一樣,互相照料的拓墾者,因此七月普渡台灣稱為「拜好兄弟」,不同於福建的「拜人客(即外地人)」,反映台灣社會的「人情味」。

 溫振華指出,中元普渡是十九世紀以後,台灣社會區域人際網路的重要媒介,透過中元普渡祭典,讓來自不同地區的人藉此團結面對敵人。像是大龍峒的保安宮是原籍福建同安的中元節祭祀中心,而艋舺的龍山寺與清水的祖師廟則分別是福建三邑與安溪的普渡重心。

 不過,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以及國民政府推行的節約拜拜,把台灣中北部範圍最廣的社會連結給打破,但溫振華說,七月普渡其實可以轉化成新的內涵,例如把普渡孤魂野鬼的儀式,變成為對弱勢團體的關懷,更可豐富其社會價值與意義。

 此外,不同於清明節祭拜祖先,鬼月普渡跳脫血緣關係,祭祀為台灣犧牲、保鄉衛民的「好兄弟」。溫振華強調,如果在鬼月時,能喚起現代台灣人對先民開疆拓土、為台灣犧牲奉獻的情操,農曆七月將不再具有恐怖的意象,反而充滿本土文化與歷史的關懷。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