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壓力增 台灣應如何因應? 系列報導二
【大紀元8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吳蕙君台北十日電)行政院主計處發佈七 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下跌,跌幅並創五個月來最大 ,顯示台灣面臨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強,全年物價很可能 連續第三年下降。國內三大財經智庫都認為,貨幣政策 已經用到盡頭,政府必須擴大公共建設政策,並且思考 以公務員加薪或是發放消費券等手段,來紓緩通縮壓力 。
據中央社8月10日報導,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指出,通貨緊縮的情況不只 是台灣出現,其他主要經濟國家也有,主要是因為供給 過剩,全世界糧食、原物料、高科技產品以及零組件等 價格都在下降,各個國家的利率走跌、工資成長減小, 甚至衰退,都顯示各國存在通貨緊縮的壓力。
經建會委員李高朝則分析,台灣通貨緊縮的主要成 因有四。
遠因是泡沫經濟破滅後,導致金融機構發生大量不 良債權,資產品質不佳使得信用緊縮,放款金額節節下 降;其次,房地產市場餘屋過多,在金融風暴之後價格 大幅滑落、房租也節節調降,使得消費者物價幾乎沒有 上漲空間。
近因是,中國大陸取代傳統製造大國,成為大量生 產便宜商品的世界工廠,並且從低階的產品逐步往高階 的產品市場發展,產品生產速率加快,造成供過於求; 第四,全球IT產業技術發展迅速,生產力大幅提高,加 深了供過於求、存貨過剩的情形。
近期國內通縮壓力有增大趨勢,可以從經濟循環的 三個「D」來探討,包括物價下跌的持續時間( duration )、幅度(depth)、擴散程度(diffusion )等三方面得知。
民國90年、91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下跌0.01% 以及0.20%,今年一到七月平均下跌0.28%,而且七月份 單月還出現將近1%的跌幅,顯示物價下跌的持續時間、 幅度都有增加趨勢。不過,構成消費者物價的細項分類 中,主要是房租及房地產價格下降,尚未擴及所有服務 類價格下降。
儘管如此,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梁國源曾經分析 指出,從供需兩方面分析,可以發現失業率上升、預期 前景不佳導致消費萎縮,需求降低;需求和供給同步下降,利率即使降到歷史新低,也無法推動資金需求動能,這顯示流動性陷阱的陰影已經浮現。
早在五月間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台灣、德國、香港等國名列通貨緊縮高風險國家之前,行政院就已 經密切注意通縮問題,並且打算繼續以擴大公共建設支 出的政策來因應,具體做法是未來 3年以3000億元投入 公共建設,甚至未來 5年要投入5000億元的公共建設。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 枝、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都一致支持政府,以排 除法定舉債上限、擴大公共建設支出,集中資源、用在 刀口上,來彌補緊縮缺口,避免發生經濟衰退的惡性循 環。
陳博志認為,如果是每年只能拿個200億元或300億元來作特別公共預算,相對於一個年度一兆五千億元的政府預算來說,根本不能稱為「擴大」公共支出政策,效果也就弱。
在實際操作上,陳博志也指出,政府擴大公共支出 的計畫內容不能太分散,要集中全力、打造少數幾個「真正重大」的公共建設,珍惜好不容易擠出來的錢,讓大家都看得到建設的成果,才有政策帶動信心、刺激經 濟的政策意涵。
吳榮義表示,以政府債務餘額佔 GDP的比例衡量, 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來說,台灣的債務餘額比例仍然相 對偏低,大約在30%左右,低於美國的34.7%,新加坡的 95%,日本的104%;政府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借錢做建 設,等景氣復甦以後稅收回升,就有錢還債,這種舉債 是有建設性的做法。
陳添枝則表示,中央銀行過去兩年持續降息,利率 已經降低到相當低的水準,貨幣政策大約已經用到盡頭 ,未來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大,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已經是 唯一手段。
陳添枝認為,消費者物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最危 險的狀況就是民眾預期物價仍會持續下跌,而不斷遞延 消費,這會加深通貨緊縮的壓力,也會延緩景氣復甦時 程,要消除預期物價再下跌的心理,政府可以考慮適度調升公務員薪資,這樣一方面可以帶動民間企業加薪,一方面會帶動物價溫和上漲。
另外,金融體系逾放過高這個構成通貨緊縮的根本 問題、也是持續最久的老問題,絕對不能不處理。陳添 枝認為,即使財政困窘,政府也應該加速金融改革,要 求銀行儘速打消壞帳,讓體質不良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 ,否則,金融機構放款持續保守,通貨緊縮的死結永遠 打不開。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