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與英政府惡鬥 武器專家成為犧牲者
【大紀元7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韓乃國倫敦特稿)英國政府和英國廣播公司 (BBC)之間的一場前所未見的惡鬥,在一名關鍵性當事人突然自殺身亡後,局面已經改觀,BBC已承認,自殺的國防部武器專家凱利就是BBC一篇爭議性報導的消息來源,雙方現在已停止爭吵,靜待司法調查。誰是誰非的問題,可望經由獨立公正的司法程序加以釐清。
BBC國防記者吉利根於五月二十九日發出的一則報導,引述一個匿名的消息來源,指責英國首相布萊爾的一名助理在有關伊拉克武器證據的情報報告中,違背情報官員的意願,添加伊拉克可於四十五分鐘內動用生化武器的「不可靠內容」,誤導了英國國會與民眾支持對伊拉克出兵。
這則報導在BBC四號電台的「今日」節目中播出,雖然只有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卻對英國政府造成很大的傷害。由於BBC是享譽全球的英國公共廣播服務系統,再加上報導中的嚴重指控是來自英國政府的一名高級情報官員,工黨政府若不查明真相,可能面臨倒台的命運,這是英國政府在爭執過程中堅持不退讓的原因。
吉利根在BBC的報導中並未提到首相助理的名字,但是「星期郵報」於六月一日刊出吉利根以自由撰稿人身份所寫的一篇文章說,在情報報告中加入不實資訊的人是布萊爾首相的新聞主管坎貝爾。BBC允許它的記者在報社兼差,撰寫爭議性如此強烈的文章,這種作法是否恰當?英國政府對此提出質疑。
BBC方面為了維護新聞報導的獨立性,各階層的新聞主管,包括最高層的理事會,都加入了和政府的爭執,堅持不向政府道歉,也不肯透露消息來源。雙方在持續已五十多天的惡鬥中,以嚴厲的措詞唇槍舌戰,書信往還,衝突激烈的程度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自殺身亡的武器專家凱利博士於七月初向國防部表示,他曾於五月二十二日接受吉利根訪問,他懷疑自己可能是BBC報導中所指的消息來源。國防大臣胡恩於七月八日就此事寫信向BBC理事會主席戴維斯求證,但遭到拒絕。英國國會下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於七月十五日聽取凱利說明他和吉利根晤談的經過。他表示在訪談中從未作過政府在情報報告中添加不實內容的評論,因此他相信自己不是報導中所指的消息來源,委員會最後也同意此一看法。
凱利於作證後第三天從家中外出散步失蹤,警方隔天在一處樹林中找到他的屍體,發現他割破左手腕,導致失血過多而死。他的死一度讓布萊爾陷入自擔任首相以來的最大政治危機。然而,在BBC於七月二十日發表聲明,承認凱利就是消息來源後,英國的注意焦點已轉移到BBC身上。BBC表示,以前不願透露消息來源身份,是為了保護當事人,但國防部認為,BBC一直不肯否認凱利是消息來源,對他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BBC在聲明中繼續堅持,它的記者在報導中將訪問凱利所得的資訊作了「正確的解說」,並表示願配合司法調查,公佈訪問中的記錄。英國舉國上下現在想要知道的是:既然凱利否認他作過BBC報導中引述的指控,吉利根為何會撰發這樣的報導?
另一方面,英國國防部認為凱利就是消息來源的看法雖然已獲得證實,但是國防部在凱利主動出面後所採取的一些作法是否也有可議之處,例如公佈他的姓名,對他形成過大的壓力而導致他輕生?凱利在自殺前曾對友人表示,國防部公佈他的姓名,讓他有被人出賣的感覺。
平心而論,BBC在伊拉克戰爭初期以及之前所作的新聞報導,確實具有明顯的反戰色彩。英美兩國在打贏伊拉克戰爭後,迄今仍未能在伊拉克境內尋獲海珊政權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讓批評人士自有理由對兩國情報的可信度以及伊拉克戰爭的正當性提出質疑。
由於BBC的報導中所含的指控說,國會因遭到誤導而支持對伊拉克動武,國會下院的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動展開調查,要求吉利根和坎貝爾等關係人到委員會作證。委員會於七月七日公佈的調查結果認為,英國政府並沒有在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問題上誤導國會,坎貝爾也未在去年九月的情報報告中加入伊拉克可在四十五分鐘內啟用生化器的資訊,但是調查報告說,情報報告中對於伊拉克可在四十五分鐘動用生化武器的推斷過於強調。
英國政府和BBC從調查結果中各取所需,支持自己的立場。工黨政府要求BBC承認相關報導是錯誤的,並向政府道歉。BBC則表示,委員會認為政府過於誇張伊拉克可於四十五分鐘內使用生化武器的說法,正好證明BBC的報導凸顯次一問題是正確的作法。
七月十七日外交事務委員會再度於祕密會議中質詢吉利根,然而他這次改變了以往的說詞,表示他和消息來源從未指控坎貝爾在報告中加入伊拉克可於四十五分鐘內動用生化武器的資料,而是媒體從他的報導作出此一推論。這樣的改變令委員會大感驚訝。吉利根以前堅持,他自己未作這樣的指控,而是他的消息來源所作的指控。
凱利的死讓英國舉國上下震驚。畢竟人命關天,捲入爭執的各方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已停止爭吵。布萊爾已表示他將在司法調查中作證,回答所有的問題;BBC的高層主管也表示,將配合司法調查,負起應盡的責任。
BBC是全世界最龐大的公共廣播系統,擁有八個電視頻道,十個無線電頻道,並提供五十多種地方性廣播服務。在世界各個角落,BBC的廣播早已樹立口碑,成為英國的品牌象徵。它標榜的信念為「獨立、公正、誠實」,並以高品質與創意作為節目製作的努力目標。
然而,BBC這次在播出含有對政府嚴重指控的報導前,沒有向相關的政府部門及官員查證指控的真實性,也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回應。英國內閣中有人認為,這是因為BBC內有一股勢力和布萊爾的新聞主管坎貝爾勢不兩立,想要盡一切方法讓他離職。
BBC在英國社會中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目前新聞界經常使用隱藏消息來源的報導方式作出重大的指控,這樣的作法是否合乎新聞職業倫理?這些問題在發生凱利自殺的悲劇後一一浮上台面,需要英國社會深思檢討。
過去六十餘年來,BBC曾多次因新聞報導和英國政府立場衝突而發生嚴重爭執。一九四○年邱吉爾甫出任首相,就以信函要求新聞部加強對BBC的監控,以免它對二次世界大戰的報導不符合英國利益。一九五六年蘇彝士運河危機期間,當時的首相艾登曾計畫凍結BBC的海外廣播服務權。一九八二年英國與阿根廷爆發戰爭時,首相佘契爾夫人指責BBC破壞英國的戰爭計畫,她一度想要將BBC民營化,但後來並未推行。
現在的英國首相辦公室新聞主管坎貝爾,曾因一九九九年BBC對科索伏危機以及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英美聯軍轟炸阿富汗期間所作的報導,和BBC主管在書信往返中有過激烈的爭執。但是這些衝突的激烈程度都遠不如這次的惡鬥。根據一九四九年的「無線電及電報法案」,BBC每年可從電視用戶收取二十五億英鎊的執照費,在經費來源上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它的十二名理事由文化、媒體暨體育部的閣員提名,由女王任命,對國會負責。授權BBC以目前形式運作的十年期「皇家特許狀」 (RoyalCharter)將在二○○六年屆滿。未來BBC的經營方式是否可能改變則是三年後可能面臨的問題。英國政府是否會利用此一機會,加強對BBC的控管,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