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暴力 你的了解有多少?
【大紀元7月16日訊】想和戀人提分手嗎?若戀人的性格像「劉文聰」,可能就會收到一桶汽油及一支番仔火。
「分手暴力」在台灣社會有多嚴重?根據婦女新知基金會在2002年一至七月的統計,平均每兩天發生一件分手暴力、一週一件致死案,暴力形式包括殺人、強暴、 潑硫酸、拍裸照。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張傳琳則表示,近年來校園的分手暴力也有增加的趨勢。
分手暴力的加害人不僅是男性,女性加害人也時有所聞。今年四月,台北土城一名女子因不甘分手,竟然趁男友熟睡時拿水果刀進行閹割;去年十一月台中一名男子,遭有夫之婦的女友連續四次持西瓜刀砍傷。
造成分手暴力的原因,張錦麗表示,主要來自於性別刻板印象。傳統家庭對於正確認識情緒及紓解壓力,並無提供良好的教育,遇到壓力時通常以「忍耐」處理。就性別角色而言,男性常將女性視為所有物,抑制女性的自我,鼓勵對男性依賴、順從、忍讓等,間接提供了男性暴力得寸進尺的空間。
張傳琳發現,e世代年輕人生長在優渥的環境中,危機處理的能力較低,被拒絕就等同於失敗,而成長教育中往往只歌頌成功者,對失敗經驗缺乏正面的探討。
分手暴力其實可以事前就防範未然,張錦麗建議以三個面向來觀察戀人是否有暴力的潛在因子,包括:
(1)情緒處理不當:缺乏抗壓及解壓能力,男性多以冷漠、翻臉、大聲說話、恐嚇、威脅等方式表達憤怒,女性則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處理情緒。
(2)控制慾強烈:男性隨意批評或主控另一半的衣著、朋友、生活習慣等,對性別平等的認知及尊重不夠,將女性視為自己的財產,而女性對此往往也會誤判為是愛的表現,以為找到呵護自己的靠山。
(3)精神疾病:包括強烈的自戀、極端、難以受挫、歇斯底里等。
對此,張錦麗建議,增加彼此的尊重及了解,重新了解「愛」,並保有安全的距離。正面理性面對情緒,建立多元的管道抒發。此外,也可以在交往初期,多觀察對方的生活或家庭,研判其是否存在暴力的潛在因子。
若是分手暴力不幸發生,張錦麗建議:(1)保留證據:將驗傷單、電話錄音、恐嚇信件作為法律訴訟的呈堂供物。(2)求助:對象包括親朋好友、民間諮詢專線、政府社工單位等。(3)找一個安全庇護所,必要時更換手機號碼、鑰匙。──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