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敦煌硬筆寫本研究改寫中國書法史
【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八日電)中國大陸敦煌學專家指出,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兩萬多頁硬筆寫本,以實物推翻了以往「中國古代沒有硬筆書法」的說法,將中國硬筆書法的歷史上溯到兩千多年以前。
據新華社報導,目前發現和已鑒別出的敦煌硬筆寫本達兩萬多頁,多為紙本,也有絹本﹔有漢文,也有佉盧文、粟特、梵文、突厥、於闐、吐蕃、回鶻、西夏等十多種古民族文字﹔書寫內容涉及文學作品、契卷書信、經帖雜文和佛經﹔使用書體包括硬筆楷書、行書、行草和草書。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委員李正宇說,敦煌硬筆寫本主要出自敦煌藏經洞,也有近百年來莫高窟其他洞窟、佛塔、烽燧遺址的陸續發現,從筆畫造形看,敦煌硬筆寫本字體平整,粗細均勻,富有現代硬筆書法的「線」感,沒有毛筆書寫頓筆、回峰、肥瘦結合、點面相間等「面」的特徵,「顯然是用竹、木、骨、角等材料削製的硬筆蘸墨寫成」。
報導稱,與寫本相印証的是書寫工具的發現。上世紀進行的探險和考古發掘中,西方探險家和中國大陸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國大陸西部發現過十多枚由竹管、蘆葦管、竹批、紅柳等材料削製的硬筆。一九零六年英國人斯坦因從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發現蘆葦管筆,一九七二年中國大陸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武威市張義堡西夏遺址發現竹管筆。
從形製上看,這兩種筆極為相似,都用木質材料精工削磨,有鋒利的筆尖和馬耳形筆舌。此外,這兩種筆的筆舌正中都有一條縫隙,呈雙瓣合尖狀,與今日鋼筆筆舌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正宇說,中國史書中有「古筆多以竹」的記載,敦煌高望燧遺址發現的這枚漢代竹錐筆,就屬此類。該筆形狀扁平,一頭平齊,一頭削尖,從筆尖殘留的漆痕看,顯然已經用於寫字,正好印証了中國古代「竹梃蘸漆而書」的歷史事實。
李正宇表示,硬筆書寫才是中國書法的源頭和母體,作為書寫工具,毛筆的大量出現和使用是秦代以後的事,先秦時期,中國書法都是硬筆書法。根據文獻考証和實物對比,甲骨文、大小篆、古隸、秦隸等書體都可判定為硬筆書體。
據史書記載,中國書法的「毛筆時代」到西漢時期才真正來臨。毛筆的改良、丸墨的發明、紙的創造都是秦漢時期的事,而這些都是毛筆大行於天下的前提條件。李正宇指稱,作為書寫工具,硬筆早於毛筆,這就決定了在西漢毛筆書法到來之前,中國書法史上還有一個先秦硬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