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輝:触摸滄桑(五)
【大紀元6月17日訊】撥轉馬頭,我向另一處漢代遺孤,敦煌著名古跡–河倉城馳去。河倉城又名大方盤城,位于敦煌西北面60公里的大戈壁灘上,距玉門關約20公里。玉門關至河倉城沒有公路,只有汽車在戈壁灘上碾過的道道車印……經過好一陣顛簸,駕車師傅陪同我來到河昌城畔。這又是一處絕頂荒涼的無人區,所謂的城,現在也只剩下一些黃土夯筑的殘垣斷壁了,房頂上的椽瓦檁條及門窗之類早就粉身碎骨不知去向了。河倉城建于西漢,是与陽關、玉門關、漢長城同時期的建筑。從西漢至魏晉時期,河倉城一直是我國西部防線儲備糧草的軍需倉庫,供玉門關及長城沿線戌守官兵及馬匹食用。取名河倉城大約是因它瀕臨疏勒河畔的緣故。魏晉以還,迄于唐代漸漸廢置。年湮代遠,無人過問,加以風沙侵襲,烈日曝晒,昔日的完整糧倉只剩下一副嶙峋瘦骨了。周圍是可怕的干旱荒蕪景象,任何人走到這里,只會搖頭嘆息而已。現存的河倉城遺址呈正方形,四垣皆塌,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55米。城之北部系一高約1米的天然土台,台上建有倉房一座,東西長132米,南北寬17米,中有糧倉三間,每間長度為42.5米,寬度約15米,均南向開門。倉垣多處坍塌,殘存高度6米左右,最高者達7.6米,南北兩端殘壁上仍可見到兩排對稱的三角狀通風孔,上三下五,十分規則。倉外12米處,又建有繞倉圍牆一道,現尚存東、北兩面圍牆殘骸。四角有角墩,其西南面角墩,高達7米。縱觀遺址,我們尚可想見當年作為軍需倉庫的河倉城的恢宏气勢和漢家天子兵強馬壯,糧草充足的興旺景象。如此荒蕪干旱,滴水俱無的一處所在,誰能想象到在漢代及魏晉時期竟屬能享舟楫之便的關津口岸。蓋因彼時,疏勒河水尚頗充盈,可以行船,河倉城內所積糧草便是經疏勒河道從酒泉、敦煌等地的綠洲產糧區源源不斷運送到此間來的。古今异勢,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令人感慨万端。
告別河倉城,我下一個應該涉足的地方便是敦煌漢長城了。之所以稱漢長城是為了有別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万里長城–明長城。漢長城是我們祖先繼万里長城、大運河以外的又一偉大杰作。漢長城東起甘肅臨洮,西至新疆羅布泊,綿延千余公里,系漢武帝為抗擊匈奴騷擾,保護絲綢之路暢通所筑。其修筑的年代當与”置兩關,列四郡”為同一時期。漢長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當地紅柳、胡楊、羅布麻、蘆葦等植物拌合沙土層層夯筑而成,這是我們祖先發明的特殊”混凝土”,它在當時确實發揮了保衛疆土,阻止外敵入侵的巨大作用。現存敦煌境內的漢長城長達150多公里,位于市區西北面戈壁灘上,東起安西縣東鹼墩,沿疏勒河,經東泉、河倉城、玉門關、天墩橋向西延伸到羅布泊。駕駛員將我帶領到一處叫馬圈灣的地方,這一帶的漢長城保存得較為完整。城垣高度為2.6米,牆基寬度為3米,頂寬1米。漢長城沿線,每隔十里便筑有一座烽燧,敦煌境內遺留的烽燧多達80多座,以玉門關一帶保存得最為完整。在古代,每座烽燧都有戌卒把守,倘遇敵情,晝則燃煙,夜則舉火,煙火升處,三十里外都能看清。在大漠旅行,兀立戈壁傲視蒼穹的烽燧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啊!橫亙在我面前的享壽二千余歲,比明長城還要年長1300多歲的漢長城早已面目全非了,它像一條老態龍鐘,百病纏身的巨龍趴在戈壁灘上,一任風日欺凌,流沙戲弄,連呻吟的力气都沒有了。層層裸露的龍體軀干上尚可清晰地辨認出夾雜在砂礫黃土間的柳枝、蘆葦,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化作用現已堅硬如石了。敦煌漢長城沿線烽燧中還出土了1200多枚漢簡,這是最為真實可信的歷史解說員。走近長城身邊,我們不得不惊嘆古先民大無畏的創造才能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品質。在沒有任何机械設備和惡劣自然條件下打造如此浩大的工程,無疑是一項惊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這又需要動用多少人工,耗費多長時間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啊!漢長城把兩關四郡連為一體,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使野心勃勃,驍勇善戰的匈奴只好望城興嘆,不敢輕舉妄動了。
我倘佯在綿延不盡的長城腳下,我在歷史長堤上匆匆漫步,我撫摸著漢代長城遺址的碑文思緒万千……遙想兩千多年前漢朝大將軍霍去病率領他的威武之師徹底擊潰匈奴侵略者后,迫使其首領單于集團向漠北遠遁。百年邊患,至此廓清。于是,漢朝政府便在上郡、朔方、西河及河西等地設立田官,用60万人屯田戌守,逐步開發這一區域,北方邊境地區遂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邊郡和內地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通訊系統逐步建立,郵亭驛置相望于道。大量移民和駐軍在荒涼的漠原上墾荒种植,同時將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水利技術和生產工具在邊郡推廣開來。為長治久安計,漢朝政府又規划實施從令居(今甘肅永登縣)西北面至酒泉,再向西延伸到玉門關并繼續延伸到羅布泊的屏障河西走廊的修筑長城的偉大工程,敦煌以西至羅布泊相應建起了亭燧。于是,出現敦煌至遼東”乘塞列燧,吏卒眾多”的興盛強大的局面。這一時期活躍在漢長城修建工地上的除了戌卒外,還有大量的內地移民,移民和戌卒一起,為保家衛國流血揮汗,功不可歿,同應彪炳青史。
同明長城一樣,漢長城充分體現了先民的意志,先民的智慧,先民的精神風貌,這种蹈厲風發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足以支撐起一個民族的精神大廈,這個民族盡管一次次跌倒,但他卻要一次次更加頑強地站起來,永遠雄立于東亞大平原上。
蒼煙落照,暮色四圍,漢長城象一位充滿倦意昏沉欲寐的耄耋老人正在經受著病痛的折磨,我悄悄地离開了它,我不忍心去惊動它了……
雅丹–哦!好漂亮的名字。別的不說,光這名號,也夠”性靈派”的詩人們閉上眼睛,搖頭晃腦去吟哦好一陣子了……由玉門關西行約90公里便可到達地質學上被稱為”雅丹地貌”的所在,一路上不用說早已是”万徑人蹤滅”的境界。為省筆墨,暫且用天、太陽、風、沙漠、戈壁、淺山、炎熱、干旱、單色調等詞語作一簡略概括罷。在怵然可怖的沙漠中,任何嬌生慣養的物种休想找到栖身之所,只有一种叫做駱駝刺的頭號耐旱植物始終頑強地站在抗旱第一線,從來不曾退避到闊人們的花園里去養尊處优。啊!駱駝刺,你這植物中的怪杰,你這不死的精靈……讓我來為你作一紙素描吧,讓我來為你寫一篇小傳吧,讓我來為你作一次禮贊吧。駱駝刺生長分布于我國西北和內蒙古沙漠地區,屬豆科類落葉半灌木,莖灰綠色,莖上有針刺,夏季還要綻開紫色的小花,可謂瀚海孤芳矣!駱駝刺啊,我贊美你敢于以弱小蔑視強大,從不向強暴低頭。咆哮的流沙可以淹沒村庄,淹沒城鎮,淹沒公路,可以填平河流,填平湖泊,卻始終剿滅不了你。越是流沙暴跳如雷一切生命行將絕跡之時,你越是執拗地向外界傳遞著生命的信息。我贊美你強烈的的生存意識,我贊美你無比茁壯的生命力,世間那些怯懦的輕生者從你身上應該得到當頭棒喝般的啟示。我尤其贊美你無私奉獻的精神,你深深懂得生命之可貴,但是,當”沙漠之舟”因飢餓倒在你面前時,你就會毫不畏縮慷慨捐軀,犧牲自己去延續別人的生命。駱駝刺啊,我高聲贊美你!那些稟性輕浮獻媚爭寵的桃李杏花之類,同你相比顯得何其卑微。
汽車繼續前進,視野里不時出現一片片的鹽鹼地,沙磧堆上仿佛積了一層薄薄的雪花似的,冥冥中好象真宰在給人暗示:你們繼續前進呢?還是原路退回?我們當然不去理會它。當一排排狀若城郭的”壟脊”和”溝槽”擋住去路之時,”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雅丹地貌群落也就到了。目前,這里已經開辟為國家地質公園。這儿住有近十名工作人員,他們旅游旺季才來這里工作,淡季撤离。夏天,這里天气太熱,气溫通常在攝氏45度以上,身體狀況差的人最好不要涉足此間。入口處建有几間簡易的活動房屋,為避免大風摧毀,房屋四周全用拉鉤釘牢,工作人員的居室設在兩處人工開鑿的洞窟里,自用伙房也為游客提供快餐,所有生活資料,包括飲用水均是從200多公里外的敦煌運來的。在這里,水和生命直接挂鉤。依照規定,游客必須換乘由景區工作人員駕駛的越野車導游,以免發生意外。
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至2公里,總面積20多平方公里。在遠古時期,這里曾是疏勒河的下游,我們今天看到的奇形怪狀、千姿百態、鬼斧神工般的天然雕塑群是經過一次次洪水沖積后的積淀物–膠泥,再經長期的風吹雨淋日晒所形成的大自然奇觀。從遠處觀望,整個群落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城垣分明,有街道、廣場、教堂、各种樣式的樓房和雕塑。甚至北京的天壇、拉薩的布達拉宮、古埃及的金字塔、尼羅河畔的獅身人面像、阿拉伯式的清真寺、意大利比薩斜塔、大草原上的蒙古包、大海中的巨艦,都能依稀仿佛地在這儿找到它們的縮影。還有不計其數的說像就像的酒瓮、麥垛、獅、象、虎、牛、魚、龍、鷹、孔雀等天然造像令人眼花繚亂,嘖嘖稱奇,所有這些奇妙景觀都是由一位大手筆雕塑大師–風,去完成的。在一處地貌群落較為集中的地帶,遇有風吹,里面便傳出鬼哭狼嚎般的聲音,貿然入內,很容易迷路,找不到出口,這更給雅丹地貌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故人們稱之為”魔鬼城”。到雅丹旅游的人雖非蜂擁而至但也不絕如縷,我去那天還碰見兩批外國朋友,一為加拿大人,一為日本人。雅丹原屬新疆所轄,后來划歸敦煌,雅丹系維吾爾語,意為”險峻的土丘”。 “雅丹地貌”表面布滿流沙,流沙上面夾雜著一層綠豆大小的碎石,人行其上,既松軟又利索。我看累了也走乏了,索性一屁股坐了下去,后來又順勢躺了下去,這下我算是徹底放松了。我躺在世間最大的一張”席夢思”床墊上,我將身體擺成一個”大”字。這里沒有垃圾,沒有污染,衛生指數全面達標。我周身無汗,汗早被蒸發干了。我頭枕著新疆的土地,身子擺放在甘肅的疆域上,流云為我撐傘,太陽為我准備好了日光浴,風梳理著我的頭發,也梳理著我的思想。”席夢思”床墊微微發燙,但卻受得了。當我翻身躍起之時,我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愜意,仿佛一下子抖盡了思想上的積塵。啊!這真是一個”獨与天地精神往來”的所在,我怀著敬畏之心,听風之蕩鳴,任靈犀飛舞,任理性和激情同時叩撞心扉,我躺在大自然的搖籃中,哼唱起心靈自由的小調。遠遠近近的地貌群落在沉沉天幕下如涌動起伏的波濤在演示著造化的神奇,這真是一座”天然去雕飾”的巨型美術館,這里充滿了神奇,這才是”師自然””師造化”的大課堂哩。魔鬼城斷斷續續地發出嗷嘈起哄的聲音,其實哪里是魔鬼在呼號,其實就是庄子說的”大塊噫气”,風蕩之鳴而已,离開了這片”險峻的土丘”,就很難欣賞到如此雄壯的天籟協奏曲了。
我站在古疏勒河床中想像著滔滔的洪水來臨之時該朝著哪個方向奔跑逃生,想象著遠古時期造物主雷霆震怒, “龍蛇起陸”撕天裂地的慘烈壯景, 想像著最后一只恐龍是怎樣惊怖哀鳴地死去,想像著”雅丹地貌群落”在若干年后也會在風雨侵蝕下完全消失……哦!洪水已經過去多年了,現在是沙漠的一統天下,洪水還會回來嗎?死去的羅布泊還能獲得新生嗎?
從雅丹返回敦煌正是一天中天气最為燥熱的時候,我因此有幸觀賞到”海市蜃樓”的奇景。”海市蜃樓”系光線經不同密度空气層產生折射,將很遠地方的景物顯示在地面的一种虛幻景象,通常發生在海邊或沙漠地區,沒想到今天竟讓我給遇見了,在惊异之中,只見前方路的盡頭處不斷閃現出河流、湖泊、村落、樹林、橋梁、樓房一類景觀,好像在放映寬銀幕電影似的,我正想定睛看個明白時,倏忽間又什么都不見了。隔了一會儿,又重新出現,要說沒有,卻明明就在眼前,既虛幻又真實,將人置于清醒的夢境之中。這飄飄渺渺,閃爍不定的幻景往往出現在炎熱難當,燥渴欲絕的夏日午后時分。司机和我都已疲憊不堪,他提議到一處清涼的地方休息片刻再走,我當然求之不得哩。他將我帶往又一佛教藝術胜地–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開鑿在党河北岸的崖壁上,距河底20余米,現存洞窟19個,始建于北朝晚期,隋、唐、五代、宋初和西夏不斷興修。西千佛洞系莫高窟的姊妹窟,窟內所存壁畫、彩塑与莫高窟屬同一系統,是敦煌石窟藝術的組成部份。目前只有9個洞窟可供觀賞,其余洞窟只能在崖下仰望,無法登臨。因我到達的時間偏晚,洞窟已經關閉,遂成憾事一樁!由窟頂沿著新建的階梯拾級而下,眼前出現一片令人惊异的”世外桃園”。參天古木,潺潺流水,汪汪水池以及林下种植的奇花异草使人覺得仿佛到了江南或川西園林似的。党河便躺臥在离園林不遠的地方,可惜水量太小也太渾濁。
從西千佛洞返回敦煌,在通往陽關的党河口山上橫臥著一尊綿延3公里長的天然隱形臥佛,佛身完全未經人工雕飾,其頭部、身軀、四肢、五官俱清晰可辨歷歷如繪。全國各地天然臥佛景觀不在其少,然實未有能出敦煌隱形臥佛之右者。更為神奇和獨特的是,每當海市蜃樓出現之際,臥佛籠罩在一片祥云瑞靄之中,時隱時現,時動時靜,縹渺間仿佛四周飛天匯集衣襟飄動,見者莫不為之傾倒。我在這儿站住了,落日漲紅了面孔向大地顯示出它最后的威嚴。”海市蜃樓”今天不會再出現了,夕陽和云霞映襯下的臥佛帶著永恒的慈悲的微笑和世人長久地進行著無聲的會心交流。同我一起站定在党河山口禮拜臥佛的還有一對老者,他們來自比我更為遙遠的福建海邊,他們是老倆口,年紀都超過八旬了,為了拜謁莫高窟,他們來到敦煌,為了禮拜隱形大佛,他們又打听到這里來,對于我應該稱為長輩的這一對老者,我頓生敬佩之情。蒼髯老翁閉目合掌對著臥佛不停地低聲念著咒語,白發老嫗一遍又一遍地閉目數著念珠……在這片充滿空靈气氛,充滿神秘色彩的圣地,几個萍水相逢素昧生平的人全是和顏悅色,毫無猜疑地聚會在一起,兩位司机蹲在一邊抽煙擺龍門陣,我站在兩位老人身后不遠的地方靜默深思。 我問自己:是什么力量支持著兩位老人不顧年高體衰,万里迢迢地跑到這里來禮拜臥佛?我自作解答:是信仰的力量和執著的精神追求使然,舍此再無標准答案了。待兩位老者做完祈禱時,黃昏已過,我從他們飽歷滄桑的面容上,從他們慈祥而又滿足的微笑中,忽然感悟出兩位老人在追求人生”精神圓滿”的道路上已經走到很遠很高的境地去了……
明天我就要离開敦煌了,我怀著深而且濃的惜別之情去游逛了名聲在外的”敦煌夜市”,順便吃點夜宵。敦煌夜市設在市區陽關東路上,入夜,攤點羅列,熱鬧非凡。我首先去光顧風味小吃區,富有地方風味的手工臊子面完全能夠同川味擔擔面爭胜,至于做工考究,拌湯鮮美的黃面則是獨具敦煌特色的美食了。另有一种叫釀皮儿的西北名小吃酸辣适宜,口感勁道俱佳,令人齒頰留香。更令我難以忘怀的是,在這些香噴噴鬧騰騰的攤點前,我還遇到不少的四川老鄉,這真叫”他鄉遇故知”了!這些勤勞的老鄉,有的已在敦煌生活多年,早已成為這里的新型移民了。而敦煌也正以嶄新開放的姿態接納四方有志之士來這里投資創業,譜寫輝煌人生。眼下忙著吆喝顧客的老鄉們正以拿手的川味麻辣燙飲食文化同品類繁多的大西北飲食文化進行著火熱的碰撞交流呢。
仰望敦煌夜空,群星閃爍不定,亦如人生飄忽無常似的,想著明早便要与之揖別,真覺依依不舍。匆匆几日,我這個遠方游子對敦煌的認識僅屬皮毛而已。由于時間的限制,我不得不走了。
翌晨,當汽車駛出城邊那座金碧輝煌書有敦煌二字的牌坊時,我驀地回過頭來,望著牌坊由大變小轉瞬消逝,我的眼眶不覺一陣濕潤……別了,博大精深的敦煌!別了,美麗雄奇的敦煌!別了,夢中的敦煌……
(全文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