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台灣牛闖蕩華爾街闖出一片天

人氣: 2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4日訊】(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特稿)台灣雲林西螺出生,自稱有台灣牛「耐操」特性的廖宜生一九八五年來到美國留學,憑著台灣人「越挫越勇」的精神與鬥志,十幾年間,在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闖出一片天,如今貴為通用汽車資產管理公司的資訊執行長,今年五月還獲頒「艾利斯島傑出移民獎」,和布希總統、布萊爾首相等名流同受尊崇。

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擁有紐約聖若望大學企管碩士的廖宜生謙稱「學歷不怎麼樣」,但是談到當一家大企業的一級主管兼董事,管理超過一千億美元資產的來龍與去脈,特別是他擅長的金融業務時,滿腦子的理念與滿腹的理想彷彿按耐不住要爆發出來。

他在紐約各大重量級投資銀行經歷豐富,包括花旗集團、日本住友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和摩根史坦利,所待之處,無不獲得「賞罰分明」(demandingand generous)的美譽。這是他從美國式管理學到的精華。他說,他帶領的團隊只重質,不重量,該休假的時候就休,這是「充電」的最佳辦法;玩固然要玩得兇,工作時更要「連兇帶狠。」他自己當然以身作則,並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他承認資產管理行業鉤心鬥角的厲害,但他的人生目標排序至為分明--健康、家庭、事業、朋友和宗教,其中宗教是讓他「心平氣和」的動力。他欣賞基督教「為陌生人禱告」的精神。

今年四十四歲的廖宜生雖然身處要津,收入優渥,家庭幸福,他的「美國夢」,多少本土生的美國人都不敢想,他卻實現了。已臻令人羨慕地位的廖宜生,回首來時路,仍不忘故鄉的一切,不但利用機會替台灣講話--他的公司在台投資總額幾達在大陸的兩倍,還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把自己闖蕩華爾街,開出一片新天地的經驗與心得,回饋自己的祖國。

在還沒有機會「具體回饋」家鄉之前,他受台灣幾家媒體之邀,對台灣金融業的現況,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言。他明白東方文化的封建性,預想「批評性建言」之難受歡迎甚至遭遇反彈,因此在談這些問題之前,先深吸了一把氣。

他說,在台灣,人人都在講要升級,升級到開發國家的水準,但「講了十幾年,光說不練」,要做什麼?譬如國際化些什麼?怎麼做?未徹底執行,也未檢討改進。他認為台灣要升級,物質面和精神面都要同時進行--從文化的改變、人才的升級和產品的升級,至少在風險管理的文化和危機處理機制的建立上,要徹底下工夫。

曾幫助日本住友銀行訓練員工,讓人才「西化」的廖宜生認為「文化改變工程」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台灣金融人才國際化了嗎?可以擠進華爾街嗎?「老虎到處都吃肉,有本事到華爾街與洋人一較長短,才算數。」

他批評台灣的銀行老是賣共同基金之類的「老產品」,管理收費又高,美國在拋售公債,公債成為次等貨了,在台灣卻是上等貨。老在「代銷」,無法自創產品,這是台灣銀行界「懶」的地方。

他觀察到台灣各商銀在紐約設分行,似乎也不注重人才的培養和觀念的吸收。他舉日本銀行在美分行為例,說日本人會請華爾街一流人才到分行工作,自己員工則白天上班,晚上到處上課進修,讓年輕人有機會「升級」,反觀台灣的銀行(分行),只請洋人當接線生,不見請金融業務的專才;駐外的員工則嚴格輪調,哪能學到什麼?到頭來,就只會服務僑胞,辦些貸款、存款、外匯、信用狀等傳統業務而已,不見推出新產品來。

以「整合」概念作為生涯圭臬的廖宜生又說,台灣政府和企業,因缺乏「整合」概念,以致經營出淺碟型經濟。他舉政府的營造工程為例,說台北市市民大道和建國高架路之間,居然沒有直通的交流道,車子要反覆上去、下來,顯然未落實「效率」觀。民間企業也一樣,老闆重業績,卻不見培育後勤支援部隊,或者花了很多錢買科技,但效果不顯著,好比買了F16戰鬥機,卻飛不起來,如何打仗?IT與業務之間有「落差」 (disconnect),因此施展不起來,這也是台灣的問題。廖宜生「考慮了很久」,才願意說出這些「實話」,這是他雖然接受過許多華文媒體專訪,卻幾乎從來不談台灣業界「弊病」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他透露,他見過無數台灣常駐或來訪的專業人士與官員,當然也談過,結果,真正「用心聽」 (GOOD LISTENER)他分析的只有一人:蕭萬長先生。(//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