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特稿〕雖然核四廠興建工程因一號機壓力容器運送回台,而進入新的里程碑,但回顧核四興建過程的風風雨雨,可說「歷經滄桑」,這段曲折過程,也可以一窺廿年來台灣政治發展軌跡。
一九八○年,為因應台灣電力需求,行政院選定北縣貢寮鄉鹽寮地區興建核四廠,但反核意識逐漸興起,質疑聲浪不斷,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用電成長減緩,因此一九八五年五月,當時行政院長俞國華裁示民眾疑慮未澄清前,核四不急於動工,立法院並在次年凍結核四預算,這是核四工程第一次喊停。
一九九一年郝柏村擔任閣揆後,展現強勢軍人作風,台電認為是核四重新恢復興建良機,因此組成「核四溝通策略小組」推動興建,但同年十月三日,反核者到場抗爭引發衝突,發生衝撞保警意外殉職的不幸悲劇。
一九九二年二月,行政院通過恢復核四計畫,立法院並通過恢復動支核四預算,此為擁核派重大勝利;但貢寮鄉在一九九四年五月舉辦住民投票,結果高達九十六點四五%壓倒性比率反對興建核四,這創下台灣首次對重大公共政策進行公投紀錄,讓反核派引以為傲,此時反核團體也發起反核大遊行並推動罷免四位北縣擁核立委,但罷免案並未成功。
因核四爭議越演越烈,台電為免夜長夢多,一九九四年以包裹方式一次將核四廠六個年度預算,共一一二五億元編足送審,當時在立法院朝野數度演出激烈全武行畫面,最後預算案驚險過關;但反核派並不死心,一九九六年五月在立法院闖關成功,通過廢止核四案,但行政院隨即提出覆議案通過,核四仍得以繼續興建。
二○○○年總統大選政黨輪替後,行政院長唐飛因反對核四停建下台,隨後接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宣布停工,引爆在野黨推動總統罷免案、股市重挫等政治效應,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後來大法官做成釋字五二○號解釋,認為行政院停建核四程序有瑕疵,二○○一年一月卅日,立法院通過續建核四,核四恢復興建至今。
廿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學界到政界,處處可見核四擁核及反核人士交鋒痕跡。
許多政治人物因核四一夕成名,台灣社運力量也因核四大幅釋放,核四雖尚未運轉,但在許多台灣人的心中,卻彷彿運轉了廿年,而台灣社會因核四所付出的龐大社會成本,則早已難以估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