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政院再出擊點名國親反改革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石秀娟、施曉光╱台北報導〕民進黨政府為了延續這波「改革與反改革」的文宣戰,行政院長游錫堃昨天臨時召集黨政高層召開兩個小時的會議,將由財經部會首長站上第一線,說明包括「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等法案在立法院遭受國、親杯葛的原委。

  行政院長游錫堃昨天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在野政黨領袖因為害怕行政院執行力太好,對在野陣營總統選情不利,才會在立法院杯葛法案通過。行政院發言人林佳龍指出,過去行政部門所以「忍辱負重」,是為了避免引發朝野摩擦,但許多法案也就在此狀況下被犧牲掉。

  昨天的會議由游揆親自召開,府院黨黨團都有代表出席。與會者表示,這波「改革與反改革」的文宣戰,將鎖定財經議題,因為美國商會罕見地以發布新聞稿的方式,對上會期的立法成績感到失望,顯示外商對經濟情勢相當關心,而最近股市漸有起色,大家也都在期待經濟好轉,因此,將由各財經首長輪番上陣,說明政府推動財經法案的經過。

  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昨天已先出面說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無法完成修法的原因,這幾天,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經濟部長林義夫、財政部長林全、經建會副主委何美玥也會陸續召開記者會,就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草案、農業金融法草案、不動產證券化草案受阻經過,提出說明。

  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昨天召開公開記者會指出,兩岸條例修正未獲立院通過,將對兩岸交流有不良影響,對此她深表遺憾。蔡英文昨天也特別致電立法院長王金平,說明她並非批評立法院,而是希望立法院能夠加速修法的腳步;王金平允諾,若能達成朝野協議,下會期開議後將優先審議。

  蔡英文指出,兩岸條例修法過程,陸委會一直與朝野各黨團積極協商,「其實爭議沒那麼大」,即使看法較不一致的「直航條款」,陸委會也願意秉持最大彈性協商,但可惜少數立委的積極性不夠,陸委會深表遺憾。

  蔡英文說,這次兩岸條例修正,共有一百二十六條條文有共識,僅七條條文有爭議;另方面,在修法過程,行政體系共召開三十幾次會議,歷經數十次立院黨團協商,但最後關頭部分黨團與立委積極性有欠缺,導致功敗垂成,最後只有用行政權支應,來支撐目前的兩岸關係。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繼前天以「立法延宕、政黨惡鬥」重批國會,引來立法院長王金平親自反擊後,昨天行政院調整口徑表示,王金平有其難為與無奈之處,並將矛頭直指在野政黨領袖未善盡責任。

  行政院發言人林佳龍表示,許多重大法案不能因為一黨一人之私而受影響,希望在野政黨領袖能在總統大選前讓重要法案過關,有效約束黨籍立委,不要讓攸關全民利益的法案,因為少數人的杯葛而功虧一簣,而且這樣的呼籲「非常卑微」,也沒有所謂應否道歉的問題。

  林佳龍指出,王金平曾在今年三月公開表示會協助司法院組織法完成立法,並於五月完成大法官同意權行使,游揆曾經多次對王金平、江丙坤的努力表示感謝,但也了解在立法院政治生態、在野黨立委的壓力下,王金平的確有許多難為與無奈之處。

  林佳龍說,立法院上會期有許多重大的待審法案,由於少數人奇怪的立場而功虧一簣,例如司法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大法官同意權行使、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金融重建基金設置及管理條例等法案,由於親民黨一、二位立委杯葛而無法通過,政院認為此事涉及政黨責任,在野黨領袖應該有效約束黨籍立委。

  他並強調,只要是政府部門的責任,行政院都會勇於承擔,但是立法院的立法怠慢,行政院也有責任向民眾說清楚,行政院所以不在上會期內說明這些事情,是因對立法院還有期待,「非不能,是不願」,而行政院這樣的要求「非常卑微」,公道自在人心,完全不涉及應否道歉的問題。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執政高層反擊在野黨杯葛法案將有進一步的大動作。由民進黨主席、陳水扁總統指示成立、秘書長張俊雄領軍的「重大改革及優先法案推動小組」,下週一中午將召開首次會議,對於重要法案的推動研擬相關對策。

  另外,民進黨中央七月起將推出一系列的「改革╱反改革」文宣,文宣部也已編列兩千萬元的追加預算,準備在下半年大打文宣戰。

  副秘書長李應元昨天召開記者會,指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兩人把總統選舉帶到國會殿堂,國親聯盟成為立法院保守的「反改革聯盟」,杯葛一系列重大改革法案,使得立法院第三會期所通過的法案大幅降低至五十三個,可能直接衝擊台灣的金融競爭力及經濟發展。

  李應元指出,許多重大改革法案都未能在第三會期順利立法通過,包括攸關司法改革的司法院組織法;與國會改革相關的「立法院修憲委員會組織規程」;與政治改革相關的政治獻金法草案、廉政署組織條例、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地方制度法;攸關政府改造的行政院組織法;與金改相關的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設置管理條例等。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