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公共建設支出 學者:刺激景氣必要手段
【大紀元6月1日訊】SARS疫情衝擊下,四月份景氣對策信號滑落顯示景氣衰退的藍燈,通貨緊縮的壓力升高,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等多位學者一致指出,排除法定舉債上限、擴大公共建設支出是唯一手段,而且金額要大、資源要集中,才能收到漂亮的政策效果。
據中央社6月1日報導,SARS疫情剛開始衝擊旅遊、觀光、航空、餐飲業,隨後漸漸擴大到實質生產部門,製造、外銷、跨國商品交易都因而萎縮,投資也略受影響;兩年來一直在通貨緊縮邊緣的物價水準,更因為SARS使得消費進一步緊縮而節節下滑。國際貨幣基金(IMF) 最新發佈的報告,已經警告台灣是全球通貨緊縮高風險國家之一。
所謂的通貨緊縮,是相對於通貨膨脹的說法;整體物價持續上漲是「通貨膨脹」,相對地,整體物價持續下跌,則稱為「通貨緊縮」。
目前經濟學學術研究和實務,對於通貨膨脹的成因、現象、處理對策等,都有豐富的經驗,相對來說,經濟學家對通貨緊縮的處理較為有限,甚至連定義都不完全一致。IMF 的定義則是,連續兩年整體物價下跌,即是通貨緊縮。
分析台灣通貨緊縮的主要成因有四,遠因是泡沫經濟破滅後,導致金融機構發生大量不良債權,資產品質不佳使得信用緊縮,放款金額節節下降;其次,房地產市場餘屋過多,在金融風暴之後價格大幅滑落、房租也節節調降,使得消費者物價幾乎沒有上漲空間。
近因是,中國大陸取代傳統製造大國,成為大量生產便宜商品的世界工廠,並且從低階的產品逐步往高階的產品市場發展,產品生產速率加快,造成供過於求;另一方面,全球IT產業技術發展迅速,生產力大幅提高,加深了供過於求、存貨過剩的情形。
陳添枝指出,政府解決通貨緊縮的政策工具有二,,一是貨幣政策、二是財政政策。以我國來說,中央銀行過去兩年持續降息,目前利率已經降低到相當低的水準,貨幣政策大約已經用到盡頭,未來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大,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已經是唯一手段。
今年度中央政府總共提出三項特別預算,分別是擴大公共建設方案584億元、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200億元、SARS特別預算 500億元,總計超過1000億元,行政院計畫在明年再度以1000億元特別預算,持續以政府力量投入公共建設計畫,延續政策效力。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倡議,不只明年,台灣應該在未來三年到四年,每年都舉債新台幣1000億元,以特別預算方式突破舉債上限,投入公共建設刺激景氣。吳榮義表示,陳水扁總統日前宣佈中正機場捷運要由政府收回自建,利用財政支出公共建設增加來刺激景氣,趕走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案,
陳博志則進一步指出,擴大公共支出的政策運用精髓,在於出手的金額一定要大,一次性、大規模的計畫才有刺激的作用。
從一九九八年台灣受亞洲金融風暴牽連、也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以後,政府就提出「擴大內需」方案,以600 億元投入公共建設、刺激景氣回升;近幾年來,國際經濟景氣不佳,政府幾乎每年都有提出擴大公共建設的提案,只是,立法院每每將整個計畫預算七折八扣,行政部門提出的「擴大」方案金額往往還不如被刪除的預算,一來一往,政府公共建設預算等於沒擴大。
陳博志認為,如果是每年只能拿個兩、三百億的特別公共預算,相對於一個年度一兆五千億元的政府預算來說,根本不能稱為「擴大」公共支出政策,效果也就弱。
在實際操作上,陳博志也指出,政府擴大公共支出的計畫內容不能太分散,要集中全力、打造少數幾個「真正重大」的公共建設,珍惜好不容易擠出來的錢,讓大家都看得到建設的成果,也才有政策帶動信心、刺激經濟的政策意涵。
對於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已經高達 3兆3000億元,是否還應該繼續舉債?吳榮義強調,台灣絕對有能力借錢。
吳榮義表示,以政府債務餘額佔 GDP的比例衡量,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來說,台灣的比例仍然相對偏低,大約在 30%左右,低於美國的34.7%,新加坡的95%,日本的104%;假設舉債增加一千億元,只是讓這個比例提高到31%,還是低於其他國家。
吳榮義說,政府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借錢做建設,等景氣復甦以後稅收回升,就有錢還債,這就是陳水扁總統所說的「以金雞母生金雞蛋」的道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