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溪:新經濟下會過勞死嗎?
【大紀元5月24日訊】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萊奇寫的《賣命工作的誘惑》一書,提出新經濟下的矛盾與選擇,值得大家省思。
新經濟
新經濟指的是資訊產業發達、通訊方便、運輸便宜,使得過去很不容易協調、交往、連絡、買賣的對象,透過新經濟,大量降低交易成本,造成全球化與數位電子化。
人類經濟發展,是靠眾人的分工、專業,再交易買賣而來的。自由社會的任何一筆交易,都是買賣兩方雙贏的;所以買賣越多,大家互利就越大,生活水準越高,經濟就發展啦。因此,要買賣越多,就要交易成本越低。
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完成一筆買賣,生產者除了生產成本以外的成本,如運輸、議價、訂約乃至執行契約等的負擔,加上消費者除了交給賣方價款以外的成本,如搜尋、議價、交通、訂約等的費用。
這就對了。新經濟發展的通訊、網路、資訊、運輸等等,不正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利器嗎?這就是全球化、數位化經濟產生的理由。
新經濟的矛盾
全球化與現代科技確實帶來機會。生產者可以把製程外包給世界最便宜的工廠,消費者得到從未有過的價廉物美,投資者瞬間把資金移到世界各地,有能力的個人也在全球找到最佳工作機會──只要按一按滑鼠。
「在這幅美好景象中,雖然有不少值得我們慶賀,但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經濟的蓬勃發展同時也帶來個人財務的危機感、更辛苦且更有壓迫性的工作、更大的貧富差距及社會階層分化。這些都逐漸侵蝕到個人、家庭和社區的生活。」羅伯.萊奇這本書就在分析這個新經濟帶來的矛盾。
舉一例。全球化擴大了市場,只要產品對味,立刻財源滾滾。但機會稍縱即逝,資訊社會也帶來不安全感,好工作沒有保障。因此,高收入者不敢掉以輕心,收入越高,工作越努力,工時越長。於是,婚姻、家庭、親子、友情甚至社會關懷等,都成為祭品。不是沒有錢,富有的人卻可能因為「照顧子女要犧牲的東西太貴」而生育不起子女!不一定是人心變壞,但確實是「行為變異了」,因為社會誘因的框框限制了個人的選擇。
還有救嗎?
羅伯.萊奇是柯林頓時代的勞工部長,因為太喜愛他的工作,以致忽視了家庭。有一天出門時,他的兒子要求無論他多晚回家都要叫醒他,讓他知道父親回家了。羅伯大受刺激,於是辭掉勞工部長。
不知道羅伯後來有沒有因為寫書太忙又忽略了家庭。但他說,當他有空要陪兒子時,兒子沒有空讓他陪了:要陪同學打球,陪女朋友看電影。
還有救嗎?也許因為SARS,人們多一點時間留在家裡,反倒因禍得福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