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4月19日訊】教育部長黃榮村今天表示,國民教育改革方向並沒有錯,教改也絕不走回頭路,教育部將不厭其煩的向外界解釋教改精義,但教改當前面臨到學生要減壓,以及素質要提升的瓶頸,如何繼續改,成為一大挑戰。
據中央社3月22日報導,2003年教改巡迴列車「教改面對面」座談會上午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行,會中邀請黃榮村專題演講「教育改革新作為」;黃榮村並與台聯立法委員羅志明(高雄市)、民進黨高雄市議員康裕成、高雄市家長代表及學校校長座談。
黃榮村指出,台灣在八年前由行政院教改會提出「帶好每一個學生」的理念,美國於去年由布希總統簽署有關不要把任何一個小孩丟到後面去的正式法案,這樣的理念與教改不謀而合,但卻晚了我們多年,希望大家對教改要有信心。
他說,面對國際競爭,為提升學生的競爭能力,希望學生學得多,又希望書包輕,這確實是多元入學方案的困難之一,要讓考試如何不致造成學生負面壓力,有些關卡要突破,而如何平衡,需要從政者、教育工作者一起建立共識。
黃榮村並以大學入學為例指出,除了學測部分是門檻測驗外,多數非門檻測驗,造成家長與學生都不願意輸在起跑點上,這是需要打通的一大關卡;另外,英語、數學、科學課程要如何銜接國中,也要從課程改革、縮小教科書差異等方面努力,而不只九年一貫,後期的高中職教育也要改革,十二年教育一定要連貫而且要朝國際化趨勢邁進。
他強調,校園基礎環境的結構性改變,從地方到中央都要有魄力與決心,同時,課程的改革也要微調,要小心,教改的理念與實踐大家都會講,但政策的制訂教育部不會一意孤行,將統合家長、大家的意見。
針對家長提出的入學方式爭議,黃榮村說,高中職入學目前已經不是容量的問題,平均一個國中生要升學有一點二個機會可以選擇,壓力是來自父母與學校,是偏好的問題,當然,入學制度要公平、簡單,大家才能接受升學制度的多元化。
黃榮村並強調,語言的政策一定要穩定,因為語言相當敏感,而目前官方語言就只有一種就是國語,羅馬拼音的實施、鄉土語言納入教科書都有一定時程,將循序漸進實施,大家不要擔心會排擠到國語的學習時程。
另外,他說,教育部已宣布國教K–12政策,也就是從幼稚園到高中職十二年的教育政策,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與努力。這項政策就是希望下一代有一個更快樂且多元的學習環境,將壓力往後延長至高中長大一點再承擔,國教向下延伸一年這已是既定政策,但向上延伸三年還出現不同的聲音,仍有商討空間。
黃榮村強調,國民教育牽涉國民素質及國家競爭力等根本問題,教育部當初也是參照歐美制度,才有K–12的國教構想,教改的方向沒有錯,也可修正改進,但絕不能走回頭路。
黃榮村並認為,學生讀書一定要有壓力,才會學得好,但應是學生喜歡且可承受的正面壓力,台灣如今高科技人才輩出,傳統的填壓式教育也有相當程度的貢獻,若教改改不好,造成未來二十年國力大幅下降,將不是任何人謝罪就能負起的責任,國力素質的低落也無人可負。
話鋒一轉,他感嘆說,如今教改結果竟讓家長、學生,以及必須要在第一線面對家長學生的老師們無所適從,不少家長更怨聲載道,甚至出現「教改愈改愈糟,不如不改,不如回復聯考」的聲音。
黃榮村認為,這是給教育部最好的「強心針」,面對外界各種質疑與批評,教育部除了嚴謹的找出問題所在,也將作為政策修正的考量。
他強調,教改要推動順利,一定要先推動社會改革,就是人們觀念要先改革,大家要先接受教改的理想、觀念及方向,不要一開始就加以排斥。教育部將秉著「永續教改」的理念,繼續落實包括九年一貫課程等各項教改政策。
另一方面,黃榮村說,教改是必須走的一條路,教改本身並沒有錯,出現問題的是行政部門執行不力、家長升學迷思未變,以及上層決策者與基層師資出現落差。教改是集合各界人士一起參與,教育部會負起最大的責任,教改的缺點教育部會努力檢討,一定會讓教改更好。
至於部分教師團體爭取的罷教權,他表示,雖然部分國家允許教師有罷教權,但他對教師爭取罷教權持仍持保留的態度,因為一所學校及教師是因有學生而存在,因此,學生的受教權遠比教師的罷教權更重要。(//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