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旅遊休閒

英式風情 四海皆可尋

(//www.tvsmo.com)

【大紀元2月8日訊】如果我們把「移民」歸類為被同化,那麼,「殖民」或可解釋為同化別人,而且有了更主動且具強迫性的味道。因此,歷經了海權時代與工業革命強盛期的大英帝國,自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橫越地球在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地,直到今天,都還嗅得到濃濃的英國風。

兩大殖民時期 全球建立濃濃英國風

海權時代的開啟約在十六世紀後半葉,伊莉莎白女王在位的四十餘年,活躍於海洋的強盜霍金斯與杜雷克成了愛國英雄,杜雷克還繼麥哲倫之後成為第二個環航世界的歐洲人。

這段時間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受到當政者的鼓舞,東方公司、幾內亞公司、東印度公司陸續成立,一直到十八世紀,英國人在北美東部建立殖民地,與東印度公司在好望角與麥哲倫海峽之間獲得殖民獨占權,成為英國殖民史上第一個全盛時期。

加拿大的紐芬蘭、新斯克細亞,美東的新英格蘭六州,以及印度的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達、孟加拉等地,大約都在這段時間成為英國人腳下的土地。

第二次殖民的全盛期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後,雖然歷經了美國獨立戰爭,但自一八三七年起,在位超過六十餘年的維多利亞女王,卻把帝國的領域橫跨了加拿大、非洲、整個印度、澳洲、甚至於紐西蘭。

全世界到處都有維多利亞的影子,即使到了現在,以維利亞命名的城市、維多利亞時期典型的建築、維多利亞時期流行的生活風格,都在大不列顛群島以外的地方,深植在當地人的生活文化裡。

由建築到生活 比英國還英國

「英國風」成為一種風格強烈的氛圍,最明顯的表現在建築樣式上,如伊莉莎白女王時期以降的半露木式房屋;喬治時代為防火而以磚代木造的房屋,衍生到後來的廣場與排屋;以及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盛行的鑄鐵裝飾等。

飲食習慣自然也是殖民文化的要項,英國移民在波士頓演出的茶船事件、東印度公司追逐的東方貿易,全都與吃喝脫不了關係,十九世紀興起的下午茶習慣,成為殖民地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活動,如今在許多以英國風著稱的城市,都還樂此不疲地搬出下午茶宴以饗來客。

此外,南非、紐澳、加拿大、美東各大城小鎮,都有一些展示殖民時期文物的博物館。而板球與橄欖球可都還是這些英國風的城市居民很重要的運動傳統呢!

加拿大.維多利亞市

英國皇室的最愛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加拿大報導〕百多年前,一位英國建築師隨著淘金熱潮在加拿大北方發了財,爾後便遷居到南方溫哥華島上的維多利亞市。很快地,圍繞著維多利亞內港的議會大樓與帝后飯店(The Empress),就在其精心擘劃下,成為該市的地標。

當時正值英國維多利亞全盛時期,維市所在的卑詩省被視為為皇室頭冠上的金鑽。為與皇室氣質相襯,維多利亞市被計劃性地建設成所謂英國風格的城市,而帝后飯店之名也因女王而來。

雖然女王因年邁無法親身視察這加拿大西部的英國之城,其後代英國皇室成員,倒有不少親臨過維多利亞市。

整個城市既以英國風為榮,繞城馬車、紅色雙層巴士、酒館、英國式庭園造景…,長達一世紀以來均被列為維市的觀光特色。而被視為最具英國式優雅情調的休閒活動,則是帝后飯店的英國宮廷式下午茶。

南非.伊莉莎白港

開普省英國後裔之城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南非報導〕南非的開普省是南非白人最多的地方,當地白人多數為英國人後裔,除了開普敦自然是英國城市之外,位於東開普省的伊莉莎白港更是散發著濃郁的英國風。

不過,伊莉莎白港的建立倒與女王伊莉莎白無關,原來一八二○年時,英國一批移民在此建立小小的軍哨站,當時開普半島的總督魯芬‧唐金爵士,以他妻子的名字為小軍港命名,還在區內的山坡上建了一個可眺望港口的紀念塔,從此,那片山坡叫唐金保護區,城市就叫伊莉莎白港。

唐金保護區北方有一排梯狀的連棟式房屋,可稱得上是英國式排屋的變形。另外,市政廳一帶也是可嗅得英國風的地區。

紐西蘭.基督城

比英國還英國的城市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南非報導〕基督城向來被譽為比英國還英國的城市。

這個位於紐西蘭南島坎特伯里地區的城市,擁有比美劍橋康河的雅芳河,城市內有廣大的公園綠地,因此,雖為南島第一大城,卻保有英國純美的鄉村風格。

據說基督城是十九世紀來自英格蘭的坎特伯里清教徒所建立的城市,英國的坎特伯里是一個宗教氣息相當濃厚的城市,如今的基督城則光是城市名稱就充滿宗教味兒。

新移民建立城市時,還以英國主教區之名為道路命名,城市景觀也經過設計,特別仿造了很多英國的風格。

如今,美麗的基督城承襲了英國人酷愛園藝的特性,還獲得花園城市的美譽。

澳洲.霍爾巴特

喬治亞建築風格當道

〔自由時報記者郭孟君╱澳洲報導〕澳洲東南方的島嶼塔斯馬尼亞以自然保育而聞名於世,而它的首府霍爾巴特(Horbat),也是全澳洲僅次於雪梨的第二古城。

一八○三年,有一群英國人抵達塔斯馬尼亞,隔年便在島嶼東南角的德文河(Derwent River)建立據點,這時殖民地只有一七八個流犯、二十五個水手、十五位婦女、二十一個小孩、十三個移民和十位官員和他們所搭建的帳棚。到了一八四二年,這裡正式被命名為霍爾巴特。

跟全澳洲其他的地方一樣,霍爾巴特也是一座由英國流犯建造起來的城鎮,特別是在十九世紀早期,移民被禁止在塔斯馬尼亞落腳,因此流犯幾乎負擔了所有的公共建設人力所需:教堂、郵局、街道、市政廳,甚至是監獄。在十九世紀前後一百年的時間建立起來的霍爾巴特,公共空間較傾向於喬治亞建築風格。

不過當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塔斯馬尼亞之後,許多後來的移民在霍爾巴特的郊區建造住宅,就十分的維多利亞風格。除此之外,在細緻的雕花窗櫺、木造廊簷之外,霍爾巴特潮溼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讓英國移民在庭院裡得以種植與故鄉一模一樣的植栽。

春夏的時候到霍爾巴特,櫻花、梅花、紫羅蘭在枝頭怒放,好像從每一戶人家的家裡湧到街道上來,是霍爾巴特最令人驚艷的景色。

印度.加爾各答

英國殖民政府灘頭堡

〔自由時報記者邱旭伶╱台北報導〕早在十八世紀時,英國殖民政府就以印度加爾各答為總部,造就印度商業的繁榮景象,雖然英國政府在西元一九一一年將總部遷往德里,加爾各答留下來的殖民建築卻成為觀光客了解昔日大英帝國及東印度公司景點。

維多利亞紀念堂(Victoria Memorial)是印度境內典型的歐洲建築,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園頂建築,內部陳設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與孟加拉的歷史文物,是了解英國殖民在印度發展的好去處。

另外一處具有英國風格的建築,是位於梅登公園南端的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這是一座高約六十公尺的哥德式教堂,純白色的建築外觀加上綠色的草地,遠遠看去與英國境內的哥德式教堂十分相似。

聖保羅教堂啟用於西元一八四七年,內部以炫麗的彩色玻璃作裝飾,牆上更佈滿紀念已逝的英軍石雕,台灣旅客進到教堂內,若非大批印度當地人的黝黑皮膚,以及黑得發亮的頭髮,可能會誤以為自己置身於英國的教堂內。

曾經在德里設置總部的英國政府,留下的代表建築當屬總理官邸—拉什特拉帕提.伯哈旺(Rashtrapati Bhavan),這裡原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總督的住所,外觀融合印度特有的蒙兀兒建築及西方格調,更是英國風與印度風結合之後的特色建築。(//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