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儀中心發表航太級光學元組件
【大紀元12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何易霖新竹四日電)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今天首度對外發表兩款口徑超過15公分的航太級非球面鏡,其中最大的口徑達30公分,技術已達國際大廠水平,象徵台灣光學元組件進入航太級水準,未來將藉此技術,發展衛星遙測儀器。
精儀中心此次首度公開航太級大口徑非球面光學元件的研製成果,是口徑達30公分的陶瓷玻璃(Zerodur)與16公分的碳化矽(SiC)兩款太空用途的特殊材料所製非球面鏡,其精度介於1/4雷射波長到1/10雷射波長之間,經過特殊減重設計之後,每片僅達3-4公斤。
陶瓷玻璃與碳化矽屬不同的兩種材質,各有其優缺點。兩者相較,陶瓷玻璃重量較重,但單位價格較便宜,抗高溫膨脹度較高,不過相對而言開發技術門檻也較高,以這次30公分口徑的成品而言,單片造價成本約達新台幣 300萬元;至於碳化矽由於單位價格超越鑽石,因此目前僅發展至16公分規模,成本就高達新台幣250萬元左右。
精儀中心光學課課長黃國政表示,非球面鏡是光學技術上相當重要的關鍵,依國際上的認定,以口徑作為技術區分的標準,口徑越大,解析度越高,不過技術門檻也相對提昇,其中口徑小於 15公分(6英吋)屬於基礎技術,一般用來作為地面或商品化(例如數位相機或手機相機鏡頭)使用,超過15公分,則是屬於航太級技術,多用來發展太空遙測儀器使用。
黃國政指出,精儀中心早在1974年便籌建我國第一座光學工廠,以自行設計製造學術界所需的光學顯微鏡出發,歷經近30年的歲月,終於成功開發出這套航太級的技術,不僅穩居光學技術台灣第一的地位,也可與德國蔡司(ZEISS)、法國幻象(SAGEM)日本恩益喜(NEC)等世界之名大廠並駕齊驅。
不過,這項傲人的技術開發並非如想像中順利。黃國政透露,由於大口徑非球面鏡是衛星遙測儀器關鍵元組件,因此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均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經費培植光學技術人才,企業更視相關技術為商業機密,外界難窺其中奧秘,使得光學製造技術、設備與產品均被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列為出口管制,就連 2年前精儀中心原擬自德國Schott公司購置陶瓷玻璃材質的直徑30公分非球面鏡胚料,還需德國政府出口管制許可。
他說,成功開發此項技術之後,未來精儀中心將藉此開發華衛二號縮小版遙測鏡頭,藉以發展本土衛星遙測技術,此外,由於部分國防武器及半導體代工曝光機也需要類似先進光學元件,因此未來也將陸續導入這些用途當中。
此次精儀中心同時展示多款先進的非球面鏡檢測技術,包括已經提出專利申請的Null Lens非球面鏡檢測系統、國際稀有的 CGH (computer generatedholograph)非球面鏡檢測系統、以及可自動化擷取數位影像進行檢測之非球面鏡刀口儀檢測系統。(//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