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書店 明功成身退
【大紀元12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身負中小學教科書印製、發行長達百年的台灣書店,將於明日正式走入歷史﹔由最高峰時期一次發送八千萬本教科書,到九十一年首度出現財務赤字,台灣書店從開創到裁併,不僅反映出教科書政策從「統編」到開放「民編」的時勢沿革,更儼然成為台灣教科書另一頁發展史。
教育部昨日針對台灣書店舉辦歷史回顧茶會,歷任總經理、員工均出席回顧教科書配送的酸甜苦辣,所有員工對於這家百年書店從全盛時期配送八千多萬冊書籍,到如今因為教科書民編失去競爭力而遭裁併,均十分感慨,歷任總經理一致地道出期許,「希望有一天,台灣書店的招牌能夠重新掛起……」。
日據時代即已於台北市重慶南路成立的「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早期是以印製日幣鈔票為主,而後改以教科書配送為主,台灣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手改組為「台灣書店」,負責全國三千五百多所中小學、三百三十餘種教科書的印製配發,並出版各式教育圖書,在教科書「統編」年代,一學期最多須印送八千六百餘萬冊教科書及教師手冊,業務盈餘曾高達一年二億,成為早年國營事業的「金雞母」之一。
但自中小學教科書自八十五年起逐步開放「民編」後,台灣書店卻也無法避免市場遭瓜分的命運,書店營業狀況一年不如一年,儘管期間傳出「民營化」、「併入國立編譯館」、「轉型政府出版品發行單位」等聲音,但教育部還是於九十年作出決議,確定台灣書店自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起裁併的命運。
台灣書店前總經理吳正牧回顧指出,早年沒有先進物流、倉儲的技術,堆積如山的書,一切靠人力搬送,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全國學生能準時拿到書,回顧過去,台灣書店所幸完成了教育使命,如今要走入歷史,政府有政策的考量,書店員工會全力支持,但也希望書店對台灣教育的貢獻不要被遺忘。
前總經理蕭錦利指出,過去的教科書,一本沒有超過三十元,相對於現今教科書書價與品質良莠不齊,台灣書店確實有其貢獻。
教育部長黃榮村回憶指出,他念小學、國中的教科書,就是由台灣書店配銷,算一算已有四十年,如今,國中小學教科書都改為民編並各自發行,在多元競爭下,台灣書店營運相對萎縮,最後不得已才選擇「退場」。
教育部人員說明,台灣書店裁併後,現有員工全喬理優惠資退,有任用資格者轉任教育部各司處或館所,土地則統由國土資源經營委員會規劃使用。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每到寒暑假,教科書堆積得比山高,靠著工人爬上爬下親手搬送,無論颳風下雨,最大目標,就是要讓幾百萬學生開學時一定有書可讀」,台灣書店即將自明日正式裁併,過去百年間從未間斷的中小學教科書配送,也將正式畫下句點。
曾經教育部長親自壓陣送書;曾經為了擴建倉庫遭抗爭者菜刀架在脖子上,回憶過去點點滴滴,台灣書店前總經理吳正牧強調,所有員工念念不忘的,就是一定要把書準時送達。
無論是都會或是離島、山區、甚或海外僑校,就為了把教科書準時送達全國三千多所中小學,吳正牧指出,每年寒暑假,台灣書店位於中和與徐州路的倉庫,教科書堆得二、三層樓高,在沒有現代化物流、倉儲技術狀況下,每個工人必須在書堆中爬上爬下,一不小心就被書壓傷,每次送完書,他就必須到醫院探望員工。
由於書店薪水微薄,書店員工高達八成都是女性,更必須經常請上百位工讀生協助﹔在台灣書店工作十七年的張瑞琴,就曾被書堆壓傷雙腿,變成「長短腿」,但面對書店的裁併,她心情的沉重,似乎更甚於身體的創傷,「曾經以為這是不會倒的金飯碗,在此奉獻了一生,就是希望能讓孩子都有書唸,現在快五十歲,自己卻連工作都沒有,要去哪裡找工作?」
吳正牧回憶,為了確保書籍安全,所有教科書倉庫「嚴禁煙火」,最怕火災、颱風,在李煥部長任內,就曾發生倉庫存書被水淹到,李部長親自到倉庫查看、壓陣送書,就怕無法將書順利送到學校。
台灣書店全盛時期,一學期必須配送高達八千六百多萬冊書籍,為了爭取存放空間,書店於十年前擴建北市徐州路倉庫,吳正牧當年甚至還一度遭遇附近住戶以菜刀威脅抗爭。
想起以前胼手胝足共同搬書的歲月,書店員工們雖然辛苦,卻大多不後悔在書店工作,只為讓孩子們有書可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