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9日訊】據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特稿,在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服務超過十七年的技工何光朗,沒有顯赫學歷,卻以高超的機械修理及加工技術,克服各種精密實驗儀器的疑難雜症,被中研院長李遠哲喻為原分所寶貴的人才資產。業界曾有好幾家機械工廠開出高薪企圖挖角,何光朗始終不為所動,甘心默默擔任尖端研究的幕後推手。
原分所的機械工場有三位技工,何光朗是最資深、也最受推崇的師傅,因為他深知尖端研究永無止境,研究員總希望實驗設備的精密度能更上一層樓,才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數據。
作為尖端研究所的機械師傅,他幾乎每晚都留在機械工場辦公室自修,有時週末也在所裡鑽研,連夜加班也在所不惜。所內的研究人員一提到何光朗,都豎起大拇指說,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像研究員的技工了。
在科學論文競爭也常需要搶快,比別人早一步做出結果才能發表論文,研究員趕進度要實驗零件流行的玩笑說法,就是「這東西我昨天就要了」,而何光朗總是能盡量配合研究者的需求。
不管是資深研究人員或年輕助理學生,何光朗的熱忱服務總是一視同仁,任何人找他討論或詢問製作工件的進度,他總是謙和待之、傾囊指導,因此原分所許多研究論文附錄頁的感謝名單,總少不了何光朗的名字。
何光朗的機械功夫細密且精準,能加工製造實驗所需的特殊小型超高真空腔體,對於陶瓷石英等非金屬類的加工,也能製成各種高真空零件及儀器,讓很多實驗得以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並發表論文,常替所方省下不少外購零件儀器的經費。
外交園丁 李光章默默耕耘
記者王平宇╱特稿
「實際投身外交領域後,才知道外交工作實在不簡單」。
外交部駐捷克代表處一等秘書李光章,獲得本屆「公務員傑出貢獻獎」,出身花蓮鄉間、歷經貧困歲月,也曾面臨繼續在小學執教或投身外交的抉擇,但他說二十多年公職生涯,外交工作或許辛苦、孤獨,卻是一生無怨無悔的抉擇。
李光章回憶剛進外交部時被分發到北美司服務,當時正值台美貿易談判爭執劇烈之際,美元兌台幣匯率從三十八元一路升值到廿七元。舉凡穀物、農畜、紡織產品,無一不是雙方攻防焦點,他也在過程中學到,雞肉以全雞或切割後進口,對台灣雞農的衝擊是完全不同的。
參與談判的外交人員可謂內外煎熬,外有美國的強勢,內則須面對農民壓力。他說,每天都忙得筋疲力盡,拖著蹣跚的步伐下班回家,穿過二二八紀念公園,但看到許多小孩無憂嬉戲的美好景象,讓他又轉趨振奮。
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能讓生長在這個國家的人民,生活能更好一些,能過得比過去更快樂一些,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李光章認為,外交工作其實是一條孤寂的道路,特別是台灣特殊的外交處境,外交官不論做了多少,往往選擇只做不說,有時連最親密的人都必須保密,家人也不盡諒解,因為每天從早到晚,也不知道到底忙些什麼﹖
外交也是包羅萬象的事業,幾凡軍事安全、援外經貿、文化環保、保僑護漁等,只要事有涉外,十八般武藝都要樣樣精通。
談起這次獲獎,李光章謙虛表示,其實外交攻防打的是組織戰,有夢幻的外交團隊,才會有外交豐收的一年,這個榮譽應屬於所有辛勤參與耕耘的外交園丁,他謹能向所有外交伙伴們「深深一鞠躬」。
戶政尖兵 李素真績優模範
記者洪定宏╱特稿
鳳山市第一戶政事務所主任李素真,今年榮獲「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是首位榮獲這項殊榮的戶政人員。她謙稱是高縣戶政團隊功勞,也證明總統陳水扁當年在台北市長任內,推動的戶政改革已開花結果。
當時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後,力邀立委陳哲男轉任民政局長,深諳基層需求的陳哲男一上任,就厲行戶政改革,要求北市各戶政所降低櫃檯高度、簡化申辦規定,為洽公民眾奉茶等措施,得到台北市民的熱烈回響,各縣市政府也約在八十五年間群起效尤。
當時擔任橋頭鄉戶政所主任的李素真,在當時鄉長李清福支持下,也完成降低櫃檯高度的任務,成為高縣其他鄉鎮學習的標竿。
李素真說,父親習慣將同事及朋友以親戚看待,這份氣息感染了她,曾待過十一個鄉鎮戶政所同事,與她情同手足,她笑聲爽朗,將這份情感凝聚成改革戶政的團結力。
她說,戶政所是面對基層的第一線,經常遇到棘手難題與人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陌生的同事因而熟悉,彼此分享「教戰守則」,團結力油然而生。
所以除個人屢獲各項績優模範人員外,單是鳳山第一戶政所在今年,就囊括「行政院服務品質獎:便捷服務程序獎」、「檔案管理局金質獎」、「行政院研考會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優良獎」,無不證明團隊的重要性。
李素真希望這次得獎後,縣府停止精簡戶政人員計畫,並配發公務機車,讓親自到縣民家服務的戶政人員,沒有經費顧慮。尤其明年內政部計畫擴大「異地申辦」業務的項目,此舉將大幅增加都會區戶政所負擔,李素真希望內政部能相對增加戶政所的硬體設備,才能讓為民服務品質不打折扣。
打火英雄 李焜誠救人無數
記者郭靜慧╱特稿
或許是名字裡帶個「火」,加上幼年幾次和祝融打交道的經驗,讓李焜誠和消防救難結下不解之緣。
李焜誠四歲時,潮州鎮老家的聚落都是竹子、甘蔗葉搭成的草寮,一個仲夏的午後聚落發生大火,全村燒個精光,幸好他和幾個堂兄姐在外撿芒果而逃過一劫,那是他第一次見識火的威力。
唸國小時,學校附近民房和鄰居兩次發生火警,小小年紀的他也和大人們一起拿著水桶、臉盆參加救火,從此消防救災即深印在他的腦海,到後來他報考警官學校消防系,正式成為打火弟兄的一員。
李焜誠廿歲開始參與消防救難救災,曾先後在高雄市、高雄港警所等消防隊服務,他年紀雖輕膽識倒不小,尤其是專業訓練培養出來的果決判斷力,經常救了別人、也救了自己。
民國七十五年高雄市皇都大飯店發生大火,當時他操作雲梯車救生平台上樓救人,不料受困在飯店內的民眾看到雲梯有如看到一線生機,十多人蜂擁擠上雲梯車平台,原本只能載重四人三百多公斤的平台頓時傾斜,李焜誠當機立斷,以最快速度下降平台到地面,順利化解危機,平安救了大家。結果那一次共救了二十多人,也成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行動。
廿多年來,經歷過山難、海難、公安事故、颱風豪雨、火災等重大災害,水裡來火裡去,救人無數,累積豐富的救災經驗,像九二一大地震救災四十天,他駐守局裡,每天平均睡不到一小時,和第一線救災人員並肩作戰,指揮調度功不可沒。
已升任屏東縣消防局第二大隊大隊長的他,仍時常幫同仁檢查裝備、傳授搶救技巧,「救人要無所不用其極」,他常勉勵同仁,因為每一次救災行動都是生死關頭,因此都得全力以赴。(//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