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新書 與君共賞
絕句(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評:
被尊為「詩聖」的杜甫在中國歷史上是和李白齊名的偉大詩人,他倆的許多詩篇都被譽為神來之筆,皆天授神詣。杜甫的這首絕句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其原因到底何在?詩人通過這首詩到底又要向世人表達甚麼信息呢?
根據杜甫的人生經歷,這首絕句是在安史之亂平定後,詩人重返成都草堂時,寫下的千秋佳作。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金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後兩句寫的是靜景。西嶺積雪,是遠景;「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停泊在門前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這是近景。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在學術界,有人則將這四句詩解讀為「風」「花」「雪」「月」四景;有的則聯想成「春」「夏」「冬」「秋」四季。
在飲食界,據說有廚師用雞蛋做了四道菜,依次就是這四句詩:用兩個蛋黃旁加一棵小青菜,稱做「兩個黃鸝鳴翠柳」,用蛋清一條條澆在煮熟而攤開的菜葉上,就是「一行白鷺上青天」了。「窗含西嶺千秋雪」,其實就是蛋湯,「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更玄了,說穿了就是清湯上浮幾隻半片的蛋殼而已。如今,用這首絕句來做菜名,以提高飯館檔次的做法已不少見。
有甚者還將其變成笑話故事在世上流傳。說是某古代大文人在其學生的作文上提筆評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學生看不懂,就問自己當知府的父親,知府大人是個酒囊飯袋,當然也看不明白,後來知府的幕僚們看後認為,第一句是說公子的文章有聲有色,第二句是說公子寫得如此好文章,將來前程肯定『青雲直上』。知府聽後眉開眼笑。其實這裡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說文章寫得象鳥叫一樣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說文章越寫離題越遠,簡直就像鳥上青天一樣離地(題)萬里了。當知府從別人口中聽到評語的真正解釋後,氣得差點吐血。
其實,知府大人也不必這樣動氣。那些大文人們用這首絕句來玩文字遊戲時也許也會被他人取笑,不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嗎。因為每個人對此詩句的理解都是由其個人的思想境界所決定的。知府大人的幕僚們也許整天熱衷的就是聲色犬馬陞官發財,他們自然就會聯想到文章寫得有聲有色,「上青天」就是說仕途之路將來會青雲直上。
這首詩,粗看的確是每句一景,如果說此詩只是「即景小詩」,寄托著詩人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對自然萬物、甚至對祖國山河的無限深情,詩中並無深意可尋,這未免有點膚淺,辜負了詩人的用意。然而光從字面也確實很難探其深意,難怪有不少文人墨客把「兩個黃鸝鳴翠柳」當成「不知所云」的代名詞,而「一行白鷺上青天」就是指「不知所往」了。也有專家根據「平仄」規律推斷,懷疑此詩為作者未完成之律作,或是分期而作,卻未能合到一起而失傳,只留下此二聯之說。
不滿足於這種詩情畫意的解釋的人則認為,「杜甫畢生懷大志。遠走高飛是杜甫在蜀時的素志。小黃鶯也許滿足於柳影花陰,而大白鷺則必然展翅沖天。人不如鷺,飛不起來,那就走吧。然而去東吳的船雖在,卻泊著不動。走不得,便只好天天對著那座沉甸甸而且冷冰冰的西嶺絕無變化地過了一天又一天。」
總之,對這首詩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這首絕句之所以能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肯定有它的深層內涵。不管是笑話故事、飯館菜名也好,還是學校裡的現代化情景教學法、書畫家們以此絕句為題的藝術作品以及各類專家學者對它的鑑賞研究也好,無非都起到了極好的口耳相傳的作用,這也許是神詣的一部份,但又有多少人能領悟其中的奧妙呢?
其實,根據鳥類行為學專家的解釋,黃鸝是屬於中小型鳴禽,雄鳥在繁殖季節裡的鳴叫,一是為了吸引雌鳥,二是為了搶佔領地。為此有時還互相追逐爭鬥。黃鸝世稱 「金衣公主」(唐明皇曾親口御賜),這裡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有彼此對金錢及權力的追求和炫耀的意思,由此聯想到,當世人們都沉迷在「翠柳」般的紅塵中你爭我奪時,卻有另外一些有識之士正在按照一條通向青天的路(鷺)在攜手攀登。 「白」字在這裡點明了「上青天」的標準,就是身體和心靈的淨化;也有道家修煉圓滿時的「白日飛昇」的含義;「一行白鷺」暗指修煉道路講究專一不二。後兩句卻反映出詩人已洞徹人生的真諦,並希望早日離去的願望。「窗」是通向外面世界開口,「含」有隱含的意思,只有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人才能看到暗藏在這「西嶺千秋雪」背後的玄機,老子留下給人修煉的《道德經》後就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回到他那聖潔永恆的世界裡去了。而這高山之巔千年不化的積雪,襯托出詩人眼前的春天是多麼的短暫,人生苦短啊。只有走出門去,登上早已整裝待發的歸船,經過驚濤駭浪的萬里航行,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道家講紫氣「東」來,修煉講無(吳)。由此不難看出,這首千古絕句之所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因為它要向世人表達一個重要的信息:教人要出塵入道,最後通過修煉返本歸真,返回到自己真正的美好家園。@(//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