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在商朝已有了貝殼的使用,雖然這並不能證明它已發展成為十足的貨幣,但至少已接近貨幣了,而由農器進化到刀幣和布幣,的確需要很長時間。
把銅用來作為貨幣,也許是從仿鑄貝開始的。銅貝也有幾種: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貝,鋸齒紋成曲線;有些則比較扁平,鋸齒紋成直線。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生產工具日益顯得重要,於是大家在交換時就將刀、鏟、紋輪等作為貨幣一樣使用。一個地方對一種生產工具用得最多的話,這種生產工具就變成了這一地區的貨幣。從農業工具演化而來的貨幣,到了戰國時就形成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幣錢。
布幣:古代有一種農具叫做鎛,布幣的形狀就很像鎛,由於「鎛」、「布」同音,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很像鎛的錢幣叫做布幣了。布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重要的階段,就是鏟形階段,這是第一個階段,首空可以納柄,所以稱為空首布。第二個階段,布首已不空,變成平實,所以又叫平首布。空首布也有很多種類,最早的空首布特別粗大,就是農具鏟。這大概是由正式農具演變成貨幣的過渡形態,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布幣。還有一種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兩面大都沒有文字。
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這種又可以分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種弧形。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空首布中有些比較小型的,上面有兩個字,如濟釿、艴、釿、東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個字的。到了戰國時期,布幣的形制發生很大的變化,由空首變為平首、由大變小;這時的布大致在可分為四類: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和雜形布。這些布的流通地區不同。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兩個字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晉陽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趙國與魏國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種布,形狀比尖足布小,銅質比尖足布堅韌,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紋。圓足布的種類和數量都少。它的特點是圓肩圓足褲襠。鑄造的地方有晉陽、大陰等。一般圓足布首是沒有豎紋的,而晉陽、離石、大陰鑄的圓足布有兩道豎紋。圓足布有在布首和兩足上各開一個圓孔,所以又叫三孔布。它的背面也有特點。普通圓足布背面多有數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卻有紀重或紀值的文字。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