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瓷窯和瓷器
明代瓷器生產由宋的百花齊放,窯口林立經過元代的過渡,變成了幾乎由景德鎮一枝獨放的局面,時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之說。
明代景德鎮瓷器,以青花為主,也有其它釉下彩,釉上彩,釉下釉上結合的斗彩和單色釉瓷等品種,釉是紅瓷在明洪武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青花瓷的青料在明代已有很多不同產地的鈷料,如進口的「蘇麻離青」國產的「回青」「平等青」「石子青」等。以低溫燒成的釉上彩,釉上三彩、五彩、多彩在工藝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並創燒出了斗彩瓷。
清代200多年,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稱盛世,瓷器生產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高峰,在明代末期衰敗的官窯得到了恢復,康熙的官窯恢復了明中期永樂,宣德以來的各種品種,並且創燒了不少新的品種,康熙朝從外國引進新的彩料,為粉彩的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明中期衰落停燒百餘年的銅紅釉到康熙時又得到了恢復,此時的郎紅、豇豆紅獨步一時,其它的單色釉瓷如天藍、酒藍、黃釉、明黃釉、孔雀綠、仿定、紫金釉等都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雍正朝只有13年的時間,但它的制瓷成就卻達到了清代官窯的歷史高峰,雍正時瓷器的品種多,製作工藝精,仿古與創新器物都共同得到發展,單色釉瓷、斗彩、粉彩瓷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產品,單色釉瓷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雍正仿宋官、哥、汝、鈞窯的名器。斗彩、粉彩在雍正一朝更加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連在元代開始風行,歷經元、明、清三代不衰的青花瓷都不能敵其鋒芒。
陶瓷史上不少有影響的品種都在雍正年間發展成熟或達致最高的製作水平,如釉裡紅瓷器,青花瓷等,雍正朝製作的釉裡紅,髮色純正,極為鮮艷瑰麗。青花瓷的繪畫濃淡有緻,深淺明暗層次分明,被稱譽為青花分五色。
乾隆朝瓷器生產繼續保持前兩乾鼎盛的情況,此時瓷器的特點是以奇、巧、新、精取勝,在器型和釉色上都有大量不同於以前朝代的產品,如大量的仿木紋、仿竹器、仿銅器、仿玉器、仿漆器、仿象牙等像生瓷,器型的選擇一掃以往中規中距的形態,造型怪異,同時大量生產仿古假款瓷。
乾隆以後,由嘉慶直到宣統,瓷器生產基本已走向衰落,只是到清末的咸豐,同治,光緒有短暫的復興,主要是在同治大始和慈禧太后生日時生產了一些精緻的瓷器,此時瓷器生產的特點主要是生產生活和祭祀用瓷以及仿古瓷,仿古瓷的生產達到了無古不仿的程度,從元朝青瓷到本代的康、雍、乾瓷無所不備,清末時由於西方和外國先進技術的進入,使瓷器生產亦得到一定的進步,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生產較大量的瓷器。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