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年終專稿:中國農村現狀
【大紀元12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江河報導)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中國的農民又佔中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因此,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記者江河的年終特稿回顧了2003年中國農村的經濟狀況。
今年中國的糧食產量連續第6年下降。由於收益太低以及地方政府攤派過重,大批農民撂荒,離開農村去城裡打工。其結果是糧食進一步減產,農民的收入進一步下降。旅美學者、《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說,這種現象造成中國農產品供不應求:“農業已經連續數年處於減產狀態,今年到了一個極限的階段。所以到了今年將近年底的時候,由於農產品的數量逐年在下降,出現了農產品短缺。其結果導致今年10月到11月全國的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
程曉農說,農產品價格上漲從短期來說對農民是有一定好處的,因為種植農產品的農民收入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將會有所上升。也就是說,農民連續多年經營虧本的狀況會有所改善。程曉農認為這是市場經濟導致的自然結果:“這個情況並不是政府政策的結果,而是市場調節的必然結果。就是說,剝奪農民多少年以後多少有點反彈。現在讓農民有一個喘氣的機會。”
*人口外流減少農村失業問題*
美國愛奧華州立大學的黃樹民教授則認為,從某個意義上來講,大批農村人口外流可以減少現在農村的失業問題以及減少農村人口的壓力,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現在留在農村的農民慢慢擴大他們的經營規模。他說,中國農村出現的另一個傾向是利用農產品來增加它的附加價值。例如利用農產品來加工做飼料,甚至用農產品直接來餵養牲畜,然後販賣牲畜等。黃樹民教授說,這說明中國農村的生產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基本上反映出中國現在經濟的發展。由於國民收入慢慢增高,整個食物結構在慢慢改變。在以前是以糧為綱,現在大概是以蛋白質為綱了。尤其是在沿海農村地區,一般人民在消費上對於所謂肉類、蛋類、奶類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也就是說,從某個方面來講,中國農村本身在生產形態上也在慢慢改變了。”
《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認為,中國造成農村人口外流的另一個原因是農民覺得農村基層幹部太多,農民負擔太重,地方政府向農民攤派的太多,農民感到吃不消:“基層幹部的人數平均已經達到20個農民到25個農民養活一個幹部。這個比例是幾千年來中國曆史上最高的,遠遠超出農民的承受能力。”
程曉農說,雖然過去幾年朱鎔基曾經試圖削減農民的負擔,減少農村的幹部。可是最後共產黨意識到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嚴重削弱他們在農村的統治,所以最後中央政府的選擇是,寧肯維持攤派負擔,也不能減少幹部數量。而在今年溫家寶擔任總理期間,看來他也不打算改變朱鎔基的方針。也就是說,新一屆政府在農村問題上、在三農問題上的基本政策沒有給農民帶來希望。他說,因此,今年農民和幹部之間為了攤派發生的一系列摩擦仍在加劇。
*農民進城加大城市就業負擔*
英國的 旅美學者、《當代中國研究》雜誌主編程曉農說,現在看的很清楚,農民在農村就地發展恐怕是沒有辦法獲得新的生路。所以政府實際上是在準備大批農民湧進城市。可事實上城市的失業率已經居高不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奢談城市人口增加多少億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不在於多少農民湧進城裡,而是政府在城裡能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如果根本不存在新的就業機會,農村人口湧進越多越糟糕。所以換句話講就是,如果2020年中國城市人口真的達到多少多少億,恐怕是個災難性的消息。”
美國愛奧華州立大學的黃樹民教授則認為,鑑於大城市人口已經過於密集,因此,如果把農村人口移往中等城鎮並採取相應措施,應當可以避免城市人口密集的問題:“假使農村人口能夠往一些中型城市或者城鎮移動,然後把一些需要土地面積比較大、勞動力比較多的工業推廣到這些中型城市或者大城鎮,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說人口密集或者由於人口密集而引起的問題是比較容易避免的。”
*明年改革重點在農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研究所張曉山所長說,2004年經濟改革發展的重點在農村。那麼,中國農村未來發展的前景如何呢?愛奧華州立大學教授黃樹民說:“農業本身人口在減少,農業效益在減少,這就會造成農業格局慢慢擴大。換句話說,一個農戶所能耕種的土地面積會慢慢擴大,而且每一個農戶會慢慢變成所謂專精化,就是專門化和精緻化。 如果用亞洲其他國家的發展來看中國的話,很容易看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轉換過程。”
《當代中國研究》主編程曉農則認為,中國農村還需要搞進一步的改革,特別是政治改革。否則,農村問題不可能解決。也就是說,到底是農民為政府服務,還是政府為農民服務。這就是現在中國農村問題的根本。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