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戲曲臉譜簡史(二)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唐代歌舞中除了使用面具之外,還有了塗面化妝。塗面化妝是指在演員臉上直接塗粉墨。由於戴面具只有一種表情,不利於演員豐富表情的表達,所以歌舞節目中的演員,有的開始塗面。塗面化妝雖然還沒有後世戲曲中開臉的造型,但它已成為後世戲曲臉譜的直接基礎。當時歌舞中,面具與塗面兩種方式都被採用著,戲曲正式形成以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具的使用呈減少的趨勢。現今除少數地方戲(如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 「藏戲」等)主要使用面具外,大部份劇種以勾畫臉譜為主(少數角色仍用面具)。
  
唐代的參軍戲崛起,戲中有兩個角色,一個是「參軍」,即扮官的被戲弄的對象;一個是「蒼鶻」,即擔任戲弄職務的角色。「參軍」相當於淨,「蒼鶻」相當於丑。表演以滑稽調笑為主。這兩個角色都以粉塗面,是塗面化妝。
  
五代十國時期,塗面化妝已相當流行,只是還沒有形成某些穩定的表現形式。
  
宋代,是戲曲正始形成的時代,塗面化妝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宋雜劇、金院本中,塗面化妝形成了兩種基本類型:一是「潔面」化妝,一是「花面」化妝。「潔面」化妝的特點是臉上很乾淨,不用誇張的色彩和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只是略施彩墨以描眉畫眼而已,達到美化人物的效果。這種化妝又稱「素面」、「俊扮」或 「本臉」。「花面」化妝的特點是用誇張的色彩、線條和圖案,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以達到滑稽調笑或諷刺的效果。當時的「花面」化妝,用的主要色彩是白(粉)和黑(墨),所以又稱「粉墨化妝」。「花面」化妝同「潔面」化妝形成鮮明對比。「潔面」化妝用於生、旦、末,「花面」化妝用於副淨和醜行。
  
宋、金時期的「花面」化妝都是很粗糙的。有的畫出白眼圈,在白眼圈外再加些黑色花紋;有的在臉的中心部位塗塊白斑,額頭上畫兩條黑線。無論怎樣勾畫,目的都是求滑稽的藝術效果。因為宋、金雜劇中,科諢(滑稽調笑)佔了很大比重。宋雜劇、金院本中「花面」的化妝面貌,在河南溫縣出土的宋雜劇磚雕、山西稷山馬村一號墓出土的金代副淨殘俑、山西侯馬董墓出土的金院本彩俑中,可窺見一斑。尤其是山西侯馬董墓出土的金院本彩俑看的更清楚一些,彩俑中左起第一人,畫了兩個白眼圈,並用墨在臉部中心畫了一個近似蝴蝶形的圖案;右起第一人是副淨,(打忽哨者)在面部中心塗了一大塊白粉,並在腦門、臉頰、嘴角上抹了幾道黑。這個時期雜劇的塗面與行當的典型扮相越來越接近了,特別是鼻部畫白色三角形,就與後世的醜行勾臉十分接近。
  
宋代南戲在化妝上,繼承了宋雜劇的藝術傳統,也採用了「潔面」化妝與「花面」化妝這兩種基本形式。南戲的淨,是從宋雜劇的副淨轉化而來的,作「花面」化妝。南戲的丑,可能來自民間的滑稽歌舞表演。產生於民間滑稽歌舞中的丑,同宋雜劇中的副淨,在表演風格上沒有甚麼區別,所以它們到了南戲中以後,配成一對,都以插科打諢、滑稽調弄為其特色。在當時人的觀念中,丑即是淨,淨即是醜,名異實同。在化妝上,丑與淨一樣,也是用誇張的色彩和線條來達到滑稽調笑的效果。並且丑和淨的勾畫樣式也較接近,與後世典型的醜臉譜的勾畫也較相近。所以說,醜臉譜的產生在先,淨臉譜的產生在後。
  
陶宗儀(元末明初人,著有《南村輟耕錄》)說,最早發現的丑角面部化妝即是粉麵烏嘴,獨具滑稽性。這種簡單的丑角面部化妝,早在南唐(五代十國)已見端倪。據說,北宋皇帝趙佶(徽宗)見爨人(爨cuan,當時西南地區〈今雲南〉的一個部族)來朝,衣裝屣履巾裹,面傅粉墨,舉動稽滑可笑,於是命優人(演戲之人)倣傚來演戲。後來面傅粉墨被廣泛運用到丑角面部化妝中。丑角面部化妝產生的準確年代和劇目。無從確考,但丑角面部化妝早於淨角臉譜,則是確定無疑的。 (待續)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費城公共電視台WYBE為加強與觀眾、社區的交流,於9月27日在費城YMCA Roxborough 舉辦“家庭快樂日”活動。電視台邀請了不同團體表演舞蹈、音樂、手工、書法等,還有騎馬、畫臉譜等兒童娛樂活動。大費城法輪功學員也應邀參加。
  • 中國戲曲臉譜作為一種戲劇的化妝方法,是在唐宋塗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宋塗面化妝又是從更早的面具藝術那裏發展來的。面具的淵源可追溯到那遙遠的遠古圖騰時代。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