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歲寒三友圖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7日訊】
宋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冊
紙 水墨
32.2 x 53.4公分

瑩淨的紙面上,畫家以墨筆畫上一株飽結花朵、苞蕾的梅枝,繼而交錯、繞夾著如星芒般的松針與墨影般的竹葉,將它們橫斜置於畫面中央。這三株折枝植物的組合,不但是一件寫生佳作,同時畫中「歲寒三友」-松、竹、梅的組合,又代表當時文人認為應該具備的節操與美德。

  從宋代開始,中國畫裡的花草樹木,在講究其形態之外,也多具有象徵的意涵。松、竹、梅,因為能耐寒,所以很早就在文學、藝術中,得到許多人們的青睞與讚賞。但將它們組成「三友」,並用來比況身處亂世,不變其節的忠貞之士,卻已是南宋末年的事了。

  這幅「歲寒三友」的作者,為南宋末年,集文人、士夫、畫家身份於一身的趙孟堅(1199-1264或至1267)。由於經歷喪國的痛楚,趙孟堅常以水墨或白描畫梅、蘭、水仙等,來表達他清高堅貞的品格。「歲寒三友」圖亦工亦寫,梅花以淡墨襯染著用細筆、濃墨所圈鉤的花瓣,松針用筆尖挺勁拔,墨竹則以中鋒運使,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筆墨清新,充滿韻致,是幅極具精神的南宋小品。

趙孟堅,字子固,號彝齋居士,居海鹽廣陳鎮,宋寶慶二年(西元1226年)進士,善水墨白描水仙梅蘭山礬竹石,清而不凡,秀而雅澹。為人性情高邁,修雅博識。著有《梅譜》傳世。

  關於趙孟堅生平,舊有記載嘗謬傳曾入元際,今人據文集及題跋考証,大抵可定為生於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約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卒。(註1)

  水墨畫「歲寒三友圖」。松針交互疊次,用筆尖挺勁拔,齊整又富於變化;梅花以細筆濃墨圈鉤花瓣,旁用淡墨襯染;墨竹撇葉,則有多處全補筆跡。松竹梅畫法各異,生動活潑,寫實又寫意。其中畫梅乃融合了揚補之(1097-1169)的圈瓣花法和李仲永(活動於12世紀末)的倒暈花法(註2),二家乃延續北宋花光仲仁(約1051-1123)「如花影然」的墨漬花技法,再予推陳出新的創獲,趙氏圈勾花瓣細筆並頓按筆法影響了元際擅墨梅的王冕(1287-1359)。本幅無名款,僅鈐「子固」、「彝齋」二印。其中「彝齋」印部分破損並重描朱,原紙質地光淨勻薄,當是佳紙,惜毀損多處,僅存七分墨跡,全補筆法略嫌力弱,其中尤以竹葉為甚。

  一一二七年宋室南遷,系出安定郡王的趙孟堅,所繪大抵皆是梅、蘭、竹石、水仙等喻文人清高堅貞品格為題(註3),而此類題材向被引喻為亂世臨難而不失其德的高風亮節表徵,宋宗室出身的子固以此自況,正與南渡後士人情懷相契合。宋葉隆禮跋趙書《梅竹詩譜》云:「吾友趙子固……少游戲翰墨,愛作蕙蘭,……晚年步驟逃禪,工梅竹,咄咄逼真。」徐邦達氏認為趙孟堅早年之筆雖稍拙嫩,然卻清雅秀潤,如「春蘭圖」等即是,而其書畫皆以瀟洒流利取勝(註4),另徐氏亦云其水墨花卉之畫法傳自揚無咎、湯正仲,啟發了南宋晚期鄭思肖(1241-1318)並影響了元初趙孟頫(1254-1322)等人。(註5)此類亦工亦寫的水墨作品,儘管在內容形式上因人因時而有若干改變,然皆以筆墨為要託物寓興,而情趣韻致與粗豪逸格的作風有異曲同工之妙,其風尚可能於北宋末興起至南宋時盛行。(註6)易言之,北宋文同(1018-1079)、蘇軾(1036-1101)、黃庭堅(1045-1106)等文士雅興寄情筆墨的風尚,開啟了元際文人繪畫範疇的擴展。

(許郭璜)

註1:徐邦達,〈趙孟堅生卒年歲訂正〉,《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上海:新華書店,1983),頁20。翁同文,〈畫人生卒年考〉,《藝林叢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頁34。

註2:有關墨梅花朵技法的推陳出新等參閱翁同文,〈花光仲仁的生平與墨梅初期的發展〉,《藝林叢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頁123-133。

註3:據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載,趙氏畫一○七目,以水仙墨蘭居多(參見福開森,《歷代著錄書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頁385-387),傳世作品亦以此為主。

註4: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下卷,頁28-31。

註5:徐邦達,〈宋趙孟堅水墨花卉畫和其他〉,《文物》1958年第10期(1958年10月),頁17-18。

註6:關於「墨戲」的問題參閱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上冊,頁265-269。

文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頁298。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美」的標準,通過藝術作品而產生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