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太液荷風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3日訊】
宋 馮大有
太液荷風 冊
絹 設色
23.8 x 25.1公分

盛夏的蓮池,正浴沐在一片沁人的綠意裡。鮮碧、茂密的蓮葉,迎風舒卷搖曳,朵朵紅蓮、白蓮,亭亭玉立、散發醉人的清香。綠波上群鴨成雙地悠游於花葉之間,點點浮萍與片片花瓣隨波蕩漾。遠處蝴蝶在花間飛舞,還有燕子在藍天翱翔。盈尺的蓮塘裡,正呈現夏日荷風滿塘,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太液荷風」圖,從題名到內容,事實上託寓了不少吉祥的含意。畫名的「太液」是指「太液池」,此池原是漢代宮庭的御池,爾後歷代宮廷御池就多沿用這個名稱,成為富貴吉祥的象徵。而蓮(又名荷)與成雙成對的鴨隻,在傳統吉祥文化中,意指「夫婦和合」;蓮及蓮子,是為「連生貴子」;而蝴蝶雙飛,則又寓寄著對愛情的祝福。總之,蓮塘的景象除了能帶給人悅目的感受之外,因為能夠產生許多美好的聯想,因此相當受到人們的喜愛。

  「太液荷風」圖的作者馮大有(約十二世紀),是南宋吳門(今江蘇蘇州)人。他自號怡齋,畫史記載他善於捕捉蓮花風、晴、老、嫩不同的面貌,可說是畫蓮的能手。這件作品賦色典雅,用筆細膩,又能寫盡蓮塘在風中的景象,是馮大有僅存的作品,更是一件清麗宜人的傑作。

池中荷花盛開,團葉茂密,偃仰傾側,風姿萬千。花葉下浮萍點點,群鴨優游覓食,上有燕蝶飛舞,益顯一派盛夏荷風滿塘,生意勃發的景象。畫名「太液」語出《史記.封禪書》,漢武帝於太液池南築建章宮,復於池中建臺,至昭帝時,嘗有黃鵠飛入池中,群臣以為瑞兆。本幅藉此典故為題。

  縱觀花鳥畫史,蓮塘題材之發展有其歷史淵源,與佛教傳來也有重要的關係。佛經提到優美的淨土境地,都以七寶池,八寶水,蓮花朵朵,並有飛鳥水禽來描寫其境。敦煌的唐代淨土變壁畫,即可見到不少蓮塘水鳥的畫例,三彩陶也能見到一些荷鴨之作。北宋藝術蓬勃發展,佛教影響力不及唐代,但喜好蓮塘水鳥之傳統仍盛,除繪畫之外,定窯、磁州窯等之陶瓷,也常以荷花水鳥為飾紋。北宋畫家中,不少繪荷的名家高手,如崔白(活動於11世紀後半葉)擅畫「殘荷鳧雁」(註1),趙宗漢(11世紀)曾畫「榮荷小景」、「榮荷宿鴈。」(註2),劉益(活動於11世紀後半葉)曾畫「蓮塘背風,荷葉百餘,獨一紅蓮花半開其中。」(註3)依本幅之畫趣來看,無殘荷之蕭條野逸,也不像「百餘葉中紅一點」的詩意,與「榮荷小景」、「榮荷宿鴈」可能較為相似,而且畫中游鴨(小水鴨、綠頭鴨,另一種待考)、蝴蝶,皆成雙成對,隱含祥瑞之意,宜與榮荷為配。

  本幅之構景,以花葉布滿畫面,畫家的視點不但深入葉下之水面,也延伸至花葉之上空。這種以景物重心居於中央,而且幾乎充滿畫幅的布局,傳承自唐代的花鳥畫,饒裝飾圖案之趣,但本幅也兼容宋代講究寫生之觀察與描繪。依構景來看,頗有北宋人之畫意;依筆墨來看,描繪水鴨、浮萍之筆調,則有南宋人之細巧風韻,應屬南宋畫院典雅富麗之風。

  本幅舊傳馮大有(12世紀)之作,其精確年代待考。馮氏自號怡齋,寓居吳門,專畫蓮荷,精巧入格。根據《圖繪寶鑑》,大有為「文簡公之族孫」。文簡公即馮京(西元1021-1094年),江夏(武昌)人,馮大有既是族孫,其活動年代可能已入南宋,與本幅之繪製年代接近。戶田禎佑先生認為本幅繪蓮塘水禽,並有蝴蝶,與江南地區多蓮塘水禽繪畫,以及毘陵人士妙工草虫的傳統有關(註4),其意見亦列此供參考。

(林柏亭)

註1:參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四,收錄於《畫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冊,頁 206。

註2:參見《宣和畫譜》卷十六,收錄於《畫史叢書》,第一冊,頁562。

註3:參見宋鄧椿,《畫繼》卷六,收錄於《畫史叢書》,第一冊,頁323。

註4:戶田禎佑,〈花鳥畫江南的〉,《中國花鳥畫日本─花鳥畫之世界》(東京:學習研究社,1983),頁113 。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帶領觀眾跨越古今東西的時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經典雋永之美。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