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藝術生活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竹木牙角雕

【大紀元訊】

  竹雕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用竹和最善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的結實竿挺,虛中潔外,外表油潤,色澤近琥珀,且具有渾厚堅韌的特性,被人們認為是祥瑞之物。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名家輩出,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明代竹刻藝術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縣)、金陵(今南京市)兩地,分為嘉寶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鄰祖孫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圓雕),金陵李耀、濮仲謙的淺刻法,清初張希黃的留青刻法,均為竹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圓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它與透雕均屬竹刻中的陽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體效果。刻竹方法為剷去較多竹地,使文飾凸起於上,並能分出層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層,使器物有圓渾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運筆,生動有力,人物及動物神態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創始人濮仲謙,刻法與嘉寶派不同,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鑿磨,時人稱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愛。金陵派的主要技法為淺刻,即竹刻中的陰文刻法。這種刻法不僅有線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現書畫的筆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藝出現了留青刻法,也稱 「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書畫紋飾,由於簧色潔淨無瑕,嫩簧嬌潤,宛如象牙。使用這種技法的人物以張希黃為代表。

  木 雕

  木雕工藝是以各種木材及樹根為雕刻用材,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木雕歷史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木雕魚,是中國木雕史上最早的實物。河南信陽戰國大墓出土的木雕鎮墓獸,湖北雲夢漢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均為中國早期木雕作品。宋以來,大都是用組織細密的木材雕刻,如黃楊木、檀香木等,後輸入內地的硬質木材,使木雕工藝得以長足發展,用料有紫檀木、烏木、紅木、雞翅木、沉香木、楠木等,最常用的則為紫檀與黃楊木。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主要產於南洋群島及中國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屬常綠亞喬木,生長很慢,經數百年才成材。紫檀木新材色紅,老材色紫,一般呈犀牛角色,鬃眼細密、木質堅重。由於紫檀木色調深沉,紋理織細浮動、變化無窮,所制器物大多採用光素,顯得大方穩重。若彫花過多,反掩蓋木質本身紋理與色彩。紫檀木的利用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但專供欣賞的、以怡情悅目、陶冶心性為目的而製作的雕刻品,直到明清才形成規模,主要集中在廣州及蘇州、揚州、南京、北京等地。江南紫檀木雕的水平很高,據記載,明代曾出現過一位紫檀木雕刻家孫雪居,其傳世作品極罕見,僅見一紫檀杯鐫有其款字,作工渾厚圓潤。

  牙 雕

  牙雕工藝是以象牙及其他動物的牙為材料雕刻的工藝品,其技法與竹、木雕刻大體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筆筒、臂擱、鎮尺、筆架、屏風等為多。中國牙雕歷史源遠流長。原始社會時,人們就懂得利用骨、角、牙製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東寧陽縣大汶口遺址出土的「迴旋紋透雕像牙梳」就是一例,是大汶口時期工藝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發掘的獸面紋嵌松石像牙杯,可證實中國早在商代就有了負責象牙雕的專業奴隸,技藝已達很高水平。唐宋時期象牙製品已達較精美的程度,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鳥獸花卉紋鏤牙尺,作者以纖巧的細刻,即淺雕手法刻繪尺面達到虛實分明、疏密相當,所刻花紋、鳥獸充滿生機,富有活力,動靜相合,精妙美觀。明清時期,隨著竹、木雕刻藝術的高度發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相應普遍發展起來。由於與南亞、非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象牙原料也隨之引進中國,以北京、揚州、廣州為中心,中國各具特色的牙雕傳統工藝得以發展。中國清代時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種類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筆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龍舟、連幅圍屏等。當時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並沒有嚴格的分工,許多工藝家對加工各種質地的材料得心應手,明代的鮑天成、濮仲謙,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這樣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於吸收他種雕刻技法的長處。





  角 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為犀牛之角。犀牛是世界稀有動物,產於亞洲的東南及非洲一些國家。犀角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獸角,有較粗的直線紋,角的頂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窩狀。犀角呈圓錐形,稍有彎曲,長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釐米之間。表面為烏黑色,內中漸淺,為灰褐色,也有淺灰黃色。犀角為珍貴藥材,性寒、味苦酸鹹,是消熱、鎮驚、止血、滋補的良藥。因此,早在漢代人們就有犀角製成器皿飲酒、喝水以強身祛病。由於犀角得之不易,受到歷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製成的飾物都成為等級尊卑的標誌。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傳,亦未形成一種專門的工藝美術專業,多由竹、木、牙雕刻藝人兼工。文獻記載中,只有明人鮑天成為專治犀角的名匠。此外,明人濮仲謙、明末清初人尤通除精於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製作上也頗負盛名。明清兩代是犀角雕刻高度發展的時期,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廣州等地區。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清宮廷犀角來源於越南、南掌(在今老撾境內)、暹羅(今泰國)等國進獻的禮物和各地督撫的貢品。犀角器因受形狀的限制除以整角製成酒杯外,尚有盅、碗、缽、洗、盒、鼎、爐、瓶、筆山、筆架、花籃、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賞陳設用的人物、動物等雕刻。相傳用犀角杯飲酒可清熱解毒,所以,它便成為犀角杯的主要器型。清廷犀角器也以犀角杯為多,大致可分為:一、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葉狀,以其枝梗苞葉做把或座,有的用廣角製成長過尺餘的枝梗,中心穿孔後將其變曲至杯口,以供吸酒用,但不能立穩,酌酒後非飲畢不能離手。二、山水杯。杯外雕刻重巒疊嶂、叢林枯木、溪流瀑布、繚繞煙雲,文人雅士怡樂自得。三、人物杯。杯外雕刻狩獵圖、西園雅集、仙人乘槎、八仙祝壽等題材。四、仿古杯。取青銅爵、匜之形,呈橢圓口,窄邊作流,寬邊作把,口外飾回紋或勾連紋帶,身部飾平凸或隱起的饕餮紋,三足或圓足。裝飾複雜的是仿漢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翻轉的螭虎,最多的達十二足。以上四種犀角杯的圖案裝飾均用陰線、陽線、平凸、隱起、起突和鏤空等雕法。鏤空一般用於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樹和雜樹的枝幹。仿古杯鏤空把手有時雕龍、螭等盤繞。此外,還有光素杯,有的以整個犀角製成天然形犀角杯,還有的用犀角零料製成無把或單把的酒杯。清宮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廣角兩種。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製成,而花形杯則多以廣角製成。兩者顏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後者尖部灰黑,下部淺黃。有許多犀角器經染色或塗漆後呈濃深發亮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經燙蠟以保護器表光潔。



清 犀角雕文官立像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