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別為我擔心
【大紀元11月12日訊】星期六傍晚我出了車禍。想早點趕回家看孩子,希望在紅綠燈處偷個幾秒鐘,結果損失了好幾天和孩子相處的機會。先生到出事現場開車載我回家的時候,我還記得兩個小女兒在家門口看我掙扎的樣子。兩個孩子聽過身旁大人的解釋,一個三歲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只是同情的望著我說了聲:「痛痛!」
懂事貼心背後的意義
在醫院的日子是很難熬的,半夜裡痛的時候一大堆負面的思想都出來了,唯一慶幸的是那天沒有載兩個孩子。出院的那天,公公告訴我兩個孩子很懂事,大概知道媽媽出事了,除了偶爾問問媽媽在哪外,也沒什麼吵鬧。我的腦海裡突然出現了兩個小蘿蔔頭早熟的臉,刺激到內心的是覺悟自己是個沒承受力的母親。
這麼小的孩子如果已經懂事到知道什麼時候要乖、要安份,有時做父母的也不要太高興。有一陣子,我很奉行坊間教導的育兒方式,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告訴孩子,於是類似的對話常常在我們家發生:「蓮!你這樣打媽媽,媽媽會痛!」「吟吟,媽媽不希望你這樣子!」當然讓孩子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什麼不好,可是當我們沒把握好底線時,到後來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成我們傾吐的對象:「媽媽現在心情不好,可以不要吵我嗎?因為媽媽今天……」
於是,孩子像是現代化的果實,被我催熟了。在別人眼裡,懂事似乎意味著貼心,而貼心是每個父母都喜歡的。可是回想起來貼心的孩子也意味著父母親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
為孩子打造美麗人生
我想起自己很喜歡的一部電影「美麗人生」。劇中的爸爸即使和孩子被關到了猶太人的集中營後,他還是讓孩子感到愉快。他不願孩子感受到恐懼,到了尾聲就算面臨死亡,爸爸依然用輕鬆逗趣的方式讓孩子以為那是場遊戲。
我常想,這樣的孩子有一天真的懂事了,他會自己堅強起來。他可以面對困難把自己的責任負起來、將自己的情緒整理起來,因為在他的人生經驗中他學到了什麼年齡承擔什麼事。那不是靠別人說給他聽的,而是靠自己意識到,願意自己面對的,那種堅強是一個人體認到自己責任時成熟的表現。
可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如果靠的是言語讓他早熟,那是被動的,是不長久的。孩子感受到的不只是負面的情緒,同時也無意識的學會了可以將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的舉動。其實回想起我們上一代的父母,大部分不都是咬著牙、有苦自己扛,把孩子養育到念完書的。
學習當個成熟的父母
依據大自然的法則,孩子有一天都會長大。在他還小的時候,他要學的功課是樂觀,是對所有事物有正面的認識,對自己的人生有期待,對未來有夢想。這樣的孩子擁有的是積極的人生觀。
我們有一天也都會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功課要學,該我們承擔的時候承擔,該我們放手的時候放手,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在學著如何拿捏這樣的尺度,這個過程也讓我們更成熟,像我們的上一代一樣真正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將我們不足的部分加緊補足,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在我們身上學到人生的智慧,下一代的未來才有希望!
想對孩子說的話……
吟吟、蓮蓮,今天媽媽要寫稿的時候打開電腦看到你們小時候的照片,那張無邪的笑容讓媽媽知道要堅強,就像你外婆說的:「做媽的人是沒有權利生病的。」我一定會趕快復原的!──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