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韋實10月16日紐約報導】彭博市長10月14日在位於曼哈頓的西奧多羅斯福公園為諾貝爾紀念碑揭幕。紐約市和瑞典駐紐約總領事館在紐約立碑以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和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出席揭幕式的有挪威王儲Haakon,瑞典副首相Margareta
Winberg,布什總統的科學顧問John Marburger III,瑞典駐美大使Jan Eliasson,瑞典駐紐約總領事Olle,以及三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彭博市長說:「紐約市非常适合樹立諾貝爾紀念碑,以紀念美國人為建立一個更加和平,安全,健康的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上周,六名美國人榮獲諾貝爾獎-其中兩位是紐約人。我尤其驕傲地是,271名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中,其中24人畢業于紐約市的公立學校。我們很榮幸地与瑞典朋友一道記錄下紐約市歷史上,同時也是諾貝爾獎歷史上這一歷史性的一刻。」
總領事說:「這一紀念碑是對一個偉大的瑞典人的永恒紀念,但最重要的是,它將是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的榮譽之碑。」
西奧多羅斯福公園從1869年以來是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所在地,以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和平獎)的美國人也是美國總統的名字命名。
紀念碑由一整塊四面粗刻過的紅色瑞典花崗石建成,兩級台階通往紀念碑,每個角由圓形磨光黑花崗岩相環繞。象征阿爾弗萊德。諾貝爾的一塊銅制浮雕獎章安置在紀念碑的正前面。獎章的下面寫著「諾貝爾獎創始人,瑞典發明家,工業家,慈善家,人道主義者」。上面列舉了「物理學,化學,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等獎項。其它三面是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從西面開始,按時間順序,刻有271名美國獲獎者名單。紀念碑為未來的美國諾貝爾獲獎者留有一定空間。
瑞典駐紐約領事和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首先提出建造諾貝爾紀念碑。在得到紐約市藝術局和地標保護協會同意后,于2001年11月動工。紀念碑由瑞典最著名的城市設計師之一的ivert Lindblom設計,他曾設計了斯德哥爾摩的大屠殺紀念碑。
關於諾貝爾
阿弗雷德。諾貝爾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家,也在文學和哲學領域頗有造詣,更是位精通瑞典文、俄文、法文、英文和德文的語言天才。
諾貝爾一生中最關心的,除了科學之外便是文學了,他還曾一度認真考慮轉換跑道成為作家。英國詩人雪萊(P. B. Shelly)及拜倫(L. Byron)的作品感動他最深,尤其是雪萊,在諾貝爾少年時期便對他詩中豐富的想像力、追求世界和平的博愛思想所折服,這些可能是他日後設立文學以及和平獎的原因。
諾貝爾畢生共取得全球超過350項的發明專利,除了炸藥,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鎗砲、金屬的硬化處理、銲接、熔接,以及子彈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及其安全性、救助海難用火箭等,都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寶石等方面的實驗研究雖然沒有直接的成果,但因有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才導致後世的成功。
諾貝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億万富翁。但是他与許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貫輕視金錢和財產,當他母親去世時,他將母親留給他的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他說:「金錢這東西,只要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就夠用了,若是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才的禍害。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給他們教育費用就行了,如果給予除教育費用以外的多余的財產,那就是錯誤的,那就是鼓勵懶惰,那會使下一代不能發展個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聰明才干。」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因心血管疾病死於意大利寓所,留下在當時價值約400萬美元的資產,這筆錢約等於現今1億7300萬美元的價值。基于這樣的思想,諾貝爾不顧其他人的勸阻和反對,在遺囑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財產作為一筆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為獎金,分配給那些在前一年中對人類做出貢獻的人。獎金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及支持和平事業等5份。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
沒有人會否認,以他為名所設立的諾貝爾獎,在這一百年之中,代表著舉世最高的榮譽。
百年輝煌諾貝爾獎
一百年來,各個獎項得主的智慧成就對人類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確實,很多科學家的理論相當深奧,對一般人而言並非切身相關,因此產生距離感而難以感受其重要性;但是有些成果卻帶給人類相當大的福祉–不論是身體或心靈上的。例如:X光的發現(倫琴,1901年獲獎),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起始 點,也改寫了醫學上傷病檢測的歷史;電子的發現(湯姆生,1906年獲獎),開啟電學之門,進而出現真空管、電晶體、積體電路等電子材料,在醫療(如超音波檢查)、家庭(如電子鍋、電視)、工商業(傳真機、影印機)、觀測(如電子顯微鏡)等領域有劃時代的貢獻。
DNA分子結構模型的發現(華生、柯瑞克、維爾金斯,1962年獲獎),讓生物化學領域的發展大步向前。法醫辦案、血緣鑑定、基因病變治療、無性生殖技術等,都是肇基於DNA的雙股螺旋構造;
和平是人類的夢想,爭戰是人們的夢魘。和平獎的爭議雖多,但從數位和平獎得主如達賴喇嘛十四世(1989年獲獎)身上,可以發現,對抗強權,重要的不是武力,而是真理、勇氣與決心;又如德蕾莎修女(1979年獲獎),一生為最貧窮的人們服務,在她身上可以了解,所謂的和平問題不只存在於國與國、民族與民族間,而更真實的存在於貧與富、生與死之間。
經濟理論運用於政治決策的創見(布坎南,1986年獲獎),啟發人們重視學科與學科間的科際整合,並提倡政府單位民營化,如此可以減少從政者的私利追求。
百年以來﹐沒有一位中國國籍的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獎。造就了尷尬的記錄。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美國、英國等地超過30名議會議員及大學教授提名法輪功創辦人李洪志先生及其弟子為2001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提名的理据主要有如下三點:(一)李洪志所創辦的法理給人類和平帶來了更高的境界。(二)法輪功學員在受中共在殘酷迫害中所表現出的非凡和平理念給人類和平帶來鼓舞。(三)李洪志及法輪功學生們已成為捍衛中國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及信仰自由的一种象征,授予其和平獎將是對捍衛中國基本人權的巨大支持。
在上周,中國仍然沒能打破零記錄﹐六名美國人榮獲2003年諾貝爾獎,包括兩名紐約人:洛克菲勒大學生物物理學家Roderick MacKinnon和紐約大學教授Robert Engle。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