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墓出土文物中最知名的可謂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志》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分的象徵。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縷玉衣」。
1949年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
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出眼、鼻和嘴的形像。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起來,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當時的生產水準,製作一 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程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鑽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製的金絲 。由此可見,製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由於金縷玉衣像徵著帝王貴族的身分,有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 東園」。這裡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
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