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9月07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徐亦揚、寧芯採訪報導)中國大陸進入立秋已近一個月,川渝地區卻依舊籠罩在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之中,部分地區甚至攀升至45攝氏度。有觀點認為,持續高溫與三峽大壩有關。早年中共官方稱三峽水庫是能調節氣溫的「天然空調」,而如今又稱其與高溫無關。
9月的重慶依然酷熱,宛如盛夏。數據顯示,重慶沙坪壩區在8月的高溫天數與新疆吐魯番相當,達29天之多。9月2日,重慶迎來一場久違的雷雨,20個區縣錄得8級以上的陣風。當天晚上,雷雨將重慶夜間氣溫壓至30攝氏度以下,但降溫效果卻未能持續至天明。
9月3日,重慶的日最高氣溫再次突破40攝氏度。自8月21日至9月4日,重慶已連續15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氣象部門預測,重慶今年40攝氏度及以上的高溫天數可能超過2011年和2006年,躋身史上前二。
社交媒體上,有人晒出一雙被烈日晒到縮水的拖鞋,還有麵店老闆用炒鍋嘗試「純太陽能煎蛋」。與此同時,商場的戶外屏幕則調侃式地顯示著「重慶 微熱42℃」,玩起了高溫梗。
持續高溫還帶來了學校「延遲開學」。重慶多個區發布通知,將中小學、幼兒園及中職學校的秋季開學時間推遲至9月9日。在避暑潮的推動下,重慶飛往北京的航班紛紛售罄,飛往青島、北海、大連等海濱城市的部分航班也已售罄。8月30日,重慶飛呼和浩特的單程機票價格從三百多元飆升至一千六百元,漲價前後間隔不到3個小時。
高溫為何持續?中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分析稱,高溫區域主要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副高籠罩下的地區通常天氣晴好,助長了持續的日晒輻射加溫。而川渝地區地處四川盆地,地形限制了熱量的水平交換,周圍山地阻隔使得熱空氣難以散去,導致熱量堆積,進一步加劇了高溫天氣。
川渝高溫 三峽水庫「空調」失靈?
網絡上有聲音將川渝地區的持續高溫歸因於三峽大壩。其中,有自媒體引用了2002年《重慶晚報》的一則報導,稱「三峽水庫蓄水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天然空調』。現在這個『空調』是不是忘了加氟」?
2002年6月,《重慶晚報》曾援引中科院一名專家的觀點稱,三峽水庫蓄水後,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將成為大「空調」,使重慶氣候冬暖夏涼。報導稱,這一結論是中科院三峽水庫形成監測研究項目歷時五年的論證結果之一。然而,隨後這名專家本人否認了這一說法。
2002年11月,中共官方媒體中新社刊文稱,三峽開發總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李永安向中新網記者表示,三峽水庫將成為全球最大天然「空調」的結論,是由中科研院三峽水庫形成監測研究項目歷時五年的論證結果。李永安還稱,該項目為中科院重點科研項目,並已通過評審。
中新網還稱,三峽水庫形成後猶如一個巨大的「天然空調」,夏季能為重慶降溫,冬季則能升溫。文章稱:「據估計,夏天氣溫可能因此下降4~5攝氏度,冬天氣溫可能會上升3~4攝氏度。」
然而,在川渝地區經歷高溫持續天氣後,由中科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近日刊文稱,此事不應「讓三峽水庫背鍋」。
文章引用了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副站長李雲良的話稱,三峽水庫確實能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的「空調」效應,但這種效應對於氣溫的調節作用較為有限,通常僅能使周邊夏日平均氣溫降低1至1.3攝氏度,最高氣溫降幅約為2攝氏度,且影響範圍主要局限在水庫周邊2至10公里內。
李雲良還強調,鑒於三峽水庫與重慶市中心的實際距離,水庫對城市中心區域的直接影響較為有限。
長期關注中國環境問題的張峻峰,曾任中共交通部通信工程高級工程師,現為中國民間水專家及環保志願者。他在9月6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早在2002年的一場學術討論會上,他曾與專家們探討三峽庫區是否會引發上游地區氣候變化的問題,但他的觀點遭到了中共水利部門一些專家的堅決反對。
張峻峰表示,他當時提出的觀點是,三峽庫區下層地貌的變化可能會影響青藏高原地區西行的氣候通道。他說:「這類似於放大效應,可能對下游的江浙地區及上游的重慶地區產生相應的氣象變化。」但他表示,中共水利部門的一些專家並不認同他的觀點。他們認為,三峽庫區的水面面積較小,如此微小的地貌變化不足以對氣候產生顯著影響。
「然而,從2002年之後的氣候變化來看,影響並非不存在,而是十分顯著。」張峻峰表示,「至少從降水量和高溫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江浙地區還是四川盆地,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嚴重的極端氣候現象。我認為,這種極端氣候不僅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結果,也與三峽庫區地貌改建帶來的氣候變化直接相關。」
三峽大壩埋下禍根
1992年,中共全國人大通過了三峽工程提案,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2006年,三峽大壩完工;2009年,整個工程宣告竣工。然而,作為全球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工程自始至終伴隨著外界的質疑,工程質量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三峽大壩的建設始於已故中共前黨魁江澤民任內,他被認為是三峽工程的重要決策者。中共前總理李鵬在回憶錄中寫道,江澤民擔任中共總書記後,首次京外考察的地點就是三峽壩址。1989年以後,所有與三峽工程相關的重大決策,均由江澤民主持制定。
三峽工程自開工以來,就頻頻爆出質量問題。2001年至2002年,三峽大壩尚未完工時,便出現了裂縫,其中上游壩面發現40條裂縫,下游壩面則出現38條裂縫。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中共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組在大壩表面發現了80多條裂縫。2008年至2012年間,三峽庫區共發生了401起新生地質災害險情。
三峽工程耗資超過220億美元,移民人數約達130萬。在2009年三峽工程全部完工的慶典上,沒有一個中共領導人到場祝賀,極為罕見。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正式蓄水後,庫區和大壩下游地區接連遭遇災害,長江中下游頻繁出現極端氣候,旱災、高溫、洪水等不斷。2008年初,南方發生嚴重雪災,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四川等省受災最為嚴重。同年,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又遭遇7級地震。然而,中共官方強調的一句話始終是:「與三峽工程無關。」
在三峽大壩擬議修建之初,中國水利專家、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黃萬里曾三次致信江澤民,明確表達對三峽工程的反對立場。
黃萬里從地質、環境、生態及軍事等多方面詳述了三峽工程的潛在危害。他預警了三峽水庫蓄水後可能導致卵石淤積重慶、四川水患加劇、巨大的工程成本及移民安置帶來的長期隱患,並大膽預言,若三峽高壩建成,未來將不得不炸毀。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