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談談家傳的飯桌。這小小的飯桌也許就包涵著中華文明的傳統要素,姑且稱之為「傳統飯桌文化」吧。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的華北鄉村。從三歲記事開始,最不能忘記的就是家裡的兩張飯桌。那稍微大一點的橙色飯桌不知什麼時候消失的,是賣掉了?還是怎麼的,已經忘記了。也不知道它們都是什麼時候出現在我家的,也從來沒有問過長輩這個問題。
剩下的那張藍黑色略小一些的飯桌我家就一直用著,直到七十年代末我離開家,就很少見到它了,現在不知道它是否還在?
這張飯桌伴隨了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也伴隨了我家族那麼長時間。它不僅是家裡的餐桌,還時常作為我的書桌伴隨我的攻讀,現在想起來還真有點戀戀不捨呢。
我家飯桌是祖輩留下來的,不知打造於何時,但至少是民國時期的產物。這種飯桌經常被放在炕席之上用餐,所以高度不大,不屬於「高座家具」,更像是古老的桌几的尺寸。由此看來,它決不會是近代的產物,一定是很早以前就出現了。
依稀記得這張飯桌的大約尺寸是:高:一尺多高(不到一尺半),長:三尺餘,寬:二尺。長方形桌面,四角四個桌腿,根部有三角形(斜邊為雲形曲邊)木板加固。桌面下方四周似乎還有四條窄框裝飾。整桌油漆的顏色大約是藏藍色或藍黑色。
每當家裡吃飯時,都是先把飯桌放在炕上,飯菜碗筷擺在桌面,吃完飯把它收起來。那時不是樓房,家家屋子都是土炕(火炕),炕上鋪著蓆子。一家人都是盤腿(散盤)端坐在炕席上(就席而坐)圍著飯桌一起吃飯。小小的飯桌五個人一起用餐沒有問題:桌兩側可以坐四個人,靠裡端坐一人,靠外端通常不坐人,而是把較大的粥盆之類的放在此處蓆子上。母親往往是最後才上桌吃飯,最後父親母親往往還要把碗裡的飯粒(粥)舔乾淨,多珍惜糧食呀!大家看現代人那是怎麼浪費糧食的?飯後大多是母親收拾碗筷,有時候是我幫著收拾。我的母親沒有讀過書,是裹的小腳,從小就在娘家織布。母親非常的吃苦耐勞,節儉,賢惠,善良。
順便說一點,其實火炕也是很好的一種傳統。它能防潮,冬天燒熱了暖暖呼呼的對身體很好,屋子也相當於有暖氣了。著涼了,受寒了,躺在炕上「煲一煲」,也許就好了。
在夏天,通常把飯桌擺在「堂屋」地上用餐,因為屋子裡較為悶熱,那時根本沒有什麼空調器之類的玩意,就是芭蕉扇或摺疊紙扇(竹片骨架)。堂屋前後都有門,敞開了還是比較涼爽。不過常在門口或窗戶下吹風,聽母親說是不好的。在堂屋地上擺桌吃飯需要坐小板凳,小板凳高度也就五、六寸吧,這個大家都知道。而我母親則是常常坐她自己編的「蒲墩兒」,那「蒲墩」很厚實,是用苞穀皮編織成的。而小板凳坐時間久了皮肉是不舒服的。那時我家的堂屋地面好像鋪的是一種青灰加其它材料混合成的東西,比較平整結實,別人家有鋪磚的,後來有鋪水泥的。
那麼,這種用餐形式,這種飯桌文化是不是普遍現象呢?絕對是的!那時在鄉下,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我到過幾家吃飯,也見過一些家庭就餐,都是這樣的。
為什麼它普遍存在呢?這一定是流傳下來的傳統。
這種家庭就餐方式都是要端坐在炕席上,我想這應該是最好的一種就餐方式了。
有聽說「站立吃飯不好」,我贊成這種說法。還有說「剛吃飽飯不要劇烈運動」,我也贊成。我看過這樣的故事,有年輕人剛吃飽飯不知什麼緣故急速奔跑、跳過什麼欄杆,結果死了。還有,吃飯也不能過急,過飽。生氣、發怒吃飯也不好。
當然,在特殊的艱苦條件下,怎麼吃飯的都有,還有吃不好吃不飽、甚至幾頓幾天挨餓的,那是另外的討論話題了。
說到坐著吃飯,我又想到母親做針線活的情形,就是盤坐在炕席上;鄰居們來串門也都是一起盤坐在炕頭上聊家常。法輪功學員在家中一起學法、交流,大多也都是盤坐的。
正身、打坐,看來不是一般的好。古人講「修身養性」,講打坐,調息,坐必正直,不「斜拉歪胯」,不翹二郎腿,目不斜視等等,都是規正自己,都很接近於修煉狀態。現代人很多幾乎整天坐在電腦前,搞得背都直不起來了,眼睛也累壞了,甚至頭腦思維都愚鈍了,字都不會寫了。
祖輩留下的飯桌是我記憶最深的,其它有些祖輩留下的物件在「文革」中被抄家抄走了,沒了。因為當時父親加入了紅衛兵組織,還是骨幹,所以家被另一派組織搞「破四舊」抄了至少兩次,東西流失了不少。根本也沒有什麼賠償一說。這「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害了多少人?毀壞了多少古物啊!
飯桌雖好,可是在今天有多少法輪功學員的家庭被中共破壞,家破人亡?!多少家庭不能團圓?!迫害還在繼續!反神反傳統、迫害修心向善修煉人的中共太壞了!罪惡滔天哪!
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最佳的生活方式,最簡單最環保最經濟最健康,最有禮節,最有利於修德。
中秋節到了,佳節的夜晚,那古人會做什麼呢?我看不到,只能猜想,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小小的桌几一定會派上用場。
──轉自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