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傳統工匠職能基準 邱上嘉助文資修復永續發展
【大紀元2024年08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戴德蔓台灣台北報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邱上嘉長年熱心台灣古蹟文化資產保存及修復,除了關心傳統工匠的人才培育,更協助文化部建立傳統工匠職能基準,為文化資產修復及傳統工匠職涯,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礎,獲選教育家人物典範,他不僅榮獲第5屆國家產學大師獎,去年更拿下師鐸獎肯定。
邱上嘉是國家產學大師獎開辦以來,首位在「人文、設計、藝術領域」的得獎者。他從小就對老房子情有獨鍾,兒時生活就在老建築的氛圍中長大。「我小時候去祖父母家,看到傳統的老房子就會倍感親切。」出身台南,邱上嘉就讀的小學離赤崁樓很近,午休時間時常假借返家吃午飯的名義,偷偷跑去赤崁樓乘涼,坐在大樹下聽耆老們講古。
考大學時,邱上嘉直接放棄臺大,選擇到東海大學建築系就讀。他說服父親「建築師」也是個賺錢行業,這才打消父親一心要他從醫的念頭。後來在念碩士班時,他依然挑選了冷門的傳統建築作為研究主題,開始研究台灣傳統建築及建築史。
研究過程中,邱上嘉接觸到一群老一輩的傳統匠師,開始逐漸發現傳統匠師握有的傳統技藝正在凋零,也瞭解到匠師們的困境。與匠師們的深度接觸,對於日後他協助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制定傳統工匠職能基準與分級制度產生很深的影響。除了推動職能基準,也把工匠核心職能的鑑定、考訓用、薪資待遇與產業發展都納入考量,做出完整的配套規劃,,盼吸引更多的人才進來。
根據文化部統計,台灣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加總起來已經接近3000處,並正在以每年約100處的速度成長。「以目前古蹟增長的速度及政府投入修復的量能來看,即便花30年都無法完成一輪的修復工作,而且老房子很脆弱,即使修復完成,往往經過20年之後又要再進行大修理,進入新的修復週期,如果以這個數字堆疊下去,我們大概在跟時間賽跑。」邱上嘉一語點出傳匠人才傳承的急迫性。
在美國攻讀「設計運算」的邱上嘉,現在已在思考如何把AI人工智慧與傳統工匠結合,翻轉教學現場,除了建構文化資產修復產業的生態系,也能夠讓人才培訓更有效率,讓年輕人更願意投入這個產業,讓古蹟與老建築能重新活起來,賦予老建築全新的靈魂與生命。
責任編輯:鄭樺